新闻背景
2008年元旦,由财政全额拨款的安徽芜湖市医疗机构药品管理中心挂牌成立。全市8家市属公立医院的药房,改名药品调配中心,全部转到这个全额拨款性质的事业单位。药品、药剂人员与医疗机构的利益关系切断,“医药分开”改革直指“看病贵”顽症。
这一改革举措引人关注。
药价降了,回扣没少
奥运期间,安徽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正在拿药的市民李先生对记者介绍说,“‘洛汀新’是高血压患者常年使用的药品,过去14片装的卖52块,现在不到50块。”
“这中间的差价,就是我们直接让利给患者的那个5%。”芜湖市医疗机构药品管理中心二院配送中心的陈斌说,“几乎每种药的价格都降了5%。”
按照规定,药管中心的药品,按采购价顺价加成10%向患者销售,比国家规定的顺价加成的比率降低了5个百分点。也就是说,改革后群众在医院买每种药要比过去便宜5%。按照芜湖一年近2亿元的药品销售额计算,群众将得到接近1000万元的实惠。记者了解到,截至6月30日药管中心共销售药品11368万元,直接让利给老百姓达520万元。
但是,撤了药房并没有减少药品回扣现象。芜湖二院院长何思忠坦言,目前“开单提成”顽症并没有被祛除,甚至更胜从前。医药代表直接让医生报数据,给回扣。医药代表不除,他们总会有办法把“回扣”送给医生。
不过,这场改革显然已经让诸多药品销售企业“坐不住”。首先就表现在药商纷纷要求医院清还拖欠的药款。药商们和医院没有生意做了,敢和医院“叫板”了。
改革面临“十面埋伏”
医药分开打破了药商与医院、医生间“以药养医”的潜规则,割断了医院、医生的“高营养”脐带,利益格局的变化将使许多医院面临如何发展,如何留住人才的新难题。
“收入的下降导致医生人心不稳”,一些院长对可能出现的“人才外流”忧心忡忡,由此产生的后果同样会反作用于“医药分开”改革。
药管中心的成立并没有影响到医药商业企业的市场运作模式。“医药分开的改革是砍利益,必然遭受抵制,因为砍掉的是灰色利益,这种抵制不是来自公开的,反对者是采取暗中的、悄悄的方式。我们如同深陷重围,小心谨慎地‘摸着石头过河’,只能在确保用药安全的基础上稳步推进。”芜湖市药管中心主任苏元元介绍说,中心正抓紧建设新的操作模式,一个联通全市各家医院的药品管理系统正在筹建中。
“一切还在摸索之中。一个地方的改革,很难根本杜绝医疗回扣和撼动虚高药价。一些药商可能宁愿放弃芜湖,甚至采取断货等措施让药管中心受到市场的挤压。即使招标采购药品,相对于全省近50亿的药品盘子,芜湖市1.6亿的药品采购盘子小,谈判议价能力弱,难以拧掉药价的水分。”
挤压药品水分的“医药分开”改革,还有可能面临的是全国范围药品供应商的市场“挤压”。苏元元和市有关领导认为,“医药分开”对“看病贵”顽症无疑是一剂良方,但长效祛病,还要全省乃至全国范围的改革推进。
“两剂良方”能否冲出重围
在医药不分的旧体制下,每家医院都可能存在来自药品的灰色收入,每个医生都能通过处方获得提成,监管难度太大。
“成立药管中心,被监管对象由多个变成一个,将集中‘火力’监管。”芜湖市委有关负责人说。据了解,目前药管中心实行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三权分立”。由卫生局、各院院长和一些医疗专家组成的管理委员会行使决策权、药管中心负责执行、由监察局牵头,由纠风办、物价、药监、卫生等部门组成监督委员会,这样药品购销的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彼此独立,互相制约又统一运作。
此外,“断药”后的医院将获得五方面补偿,让“医院不吃亏”,用公共财政强化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这五大补偿分别是:从2008年起,未来5年政府每年将向医疗卫生事业投入不少于5000万元;市级财政补助从2008年起每年多支付1900多万元,把医疗卫生机构离退休人员全部纳入社保;各医院原药剂人员工资、福利等全部由药管中心承担;原滞后的医保结算改为按去年发生量的80%进行提前预拨;诊疗费用提高10个百分点,由原执行的市级标准改为省级标准。
“不吃亏的医院,从此关注点必须从药品利润转向规范用药,通过扩大医疗服务范围、提高诊疗水平和服务质量、加强内部管理等措施,取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芜湖二院院长何思忠说。
同时,他也坦言:“要想彻底挤去医药购销活动中的水分,还需要改善医务人员收入水平与所承担的工作压力和强度严重失衡的现状,适度提高其整体收入,变‘暗补’为‘明补’,减少谋取不当利益的驱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