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发生后,一个研究小组统计发现,心脏病猝死人数比平时提高了5倍,心肌梗死人数增长了35%,后来的日本新潟地震和澳大利亚地震之后,心脏病的发病率同样大幅上升。对此四川省华西医院心内科主任、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副主任委员黄德嘉提醒说:灾后严防心脏病发病率上升。
赴四川地震灾区救援医疗队,主要由骨伤科、急诊科和肾病科等科室的医生组成,心内科的医生并不多,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的作用不重要。国外的资料表明,心脏病发病率一般在地震后两周开始迅速增加,四川汶川大地震波及范围广、受灾人数多,灾后心脏病发病率也会相应上升,所以处在后方的心内科医生也要做好充分准备,严防心脏病发病率上升。
受灾群众避免过度悲伤
黄德嘉说,灾后心脏病的发病率上升主要是由于受灾群众过度悲伤、精神紧张和心理压力过大引起的。四川汶川地震使很多人家园毁坏、亲人丧失,他们遭受了巨大的心理创伤,内心自然十分悲痛。但是这种悲痛应该控制在一定限度之内,否则那些有高血压和心脏病史的人极易发病,即使是正常人,如果长时间过度悲伤或者精神紧张也会引发心脏病猝死或者心肌梗死。尤其是对于女性,心理在遭受极大创伤之后,过于悲痛会使体内会分泌大量的儿茶酚胺,这种物质会对心脏造成损伤,严重的会使人的心电图改变,诱发心肌梗死或者猝死,这种现象在医学上叫心尖气球样综合征。
心理救援人员加强对受灾群众的心理指导,缓解他们的悲痛情绪;媒体应加强灾后重建的报道,给幸存者以更多的鼓励,帮助他们重树生活信心。采取这些措施都有利于降低心脏疾病的发病率。
救援人员要避免过度劳累
为了挽救更多的生命,很多救援人员都是连续作战,但殊不知过度劳累严重威胁着救援人员的身体健康。尤其是那些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史、年龄在45岁以上的救援人员,如果得不到有效休息,极有可能诱发心脏疾病。
不久前,我们科室接收了一位参加灾后救援的司机,他有高血压和糖尿病,由于在救援过程中过度劳累,突发心肌梗死,后经抢救有所好转,像这类救援人员一定要提高警惕。
“不怕苦、不怕累、连续作战”的精神固然可贵,但是救援者一定要保证一定的休息时间,否则一旦心脏病发作,不但不能挽救更多受灾人员的生命,还有可能占用原本就十分紧张的医疗资源。
加强与心内科医生的联系
四川汶川地震发生后,来自不同战线的救援人员都参加到了救援大军中来,其中很多人并不是专业救援人员。对于非专业救援人员,如果受伤者出现胸痛、胸部有压迫感以及心脏骤停等症状,一定要及时向专科医生咨询或者和当地医院联系。医护人员在抢救年纪比较大的伤者时,建议做心电图,看其心脏是否存在异常,是否合并有其他心血管疾病,如果有,一定要请内科专家进行会诊;如果伤者生命体征正常,建议转到大医院进行各科室专家会诊。采取这些办法可以有效提高抢救成功率。
此外,黄德嘉还提醒说,有心血管疾病的人观看抗震救灾画面时,一定要注意控制情绪,尤其是在地震灾区有亲戚朋友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切忌过度紧张焦虑。
采访后记:
积极准备应对心脏病发病率上升
从目前情况来看,四川汶川地震后,心脏病发病还未出现高峰。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人们对心脏疾病的认识不到位,一些人虽然出现了如胸痛、胸部有压迫感等心脏病的前期症状,但没注意,认为挺一下就没事了;另一方面原因可能是一些人虽然有了前期症状,但是为了把更多的医疗资源让给重伤患者而不去治疗;当然,此次地震发生在山区,交通不便也是影响心脏病患者救治的一个因素。
没有出现高峰并不意味着可以降低防范意识,黄德嘉说,四川汶川地震波及范围广、受灾人数多,从长期来看,心脏病发病率会有一个比较明显的上升,不过相较于国外的前几次地震,高峰来临的时间要滞后。目前华西医院心内科在急诊、设备和床位等方面已经做好了随时治疗灾区心脏病患者的充分准备,并且将对来自灾区的病例进行详细登记,积累有关资料,为今后的灾后救援提供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