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上市 全新改版

《药剂学》辅导——眼用液体制剂

2008-11-24 9:23 【

  (一)概述

  凡是供洗眼、滴眼用以治疗或诊断眼部疾病的液体制剂,称为眼用制剂。它们多数为真溶液或胶体溶液,少数为混悬液或油溶液。眼部给药后,在眼球内外部发挥局部治疗作用。

  (二)眼用药物的吸收途径及影响吸收的因素

  1.吸收途径药物溶液滴入结膜囊内后主要经过角膜和结膜两条途径吸收。一般认为,滴入眼中的药物首先进入角膜内,通过角膜至前房再进入虹膜;药物经结膜吸收时,通过巩膜可达眼球后部。用于眼部的药物,多数情况下以局部作用为主,亦有眼部用药发挥全身治疗作用的报道。

  2.影响吸收的因素

  (1)药物从眼睑缝隙的损失:人正常泪液容量约7μl,若不眨眼,可容纳30μl左右的液体。通常一滴滴眼液约50~7μl,约70%的药液从眼部溢出而造成损失。若眨眼则有90%的药液损失,加之泪液对药液的稀释损失更大,因而应增加滴药次数,有利于提高主药的利用率。

  (2)药物从外周血管消除:眼结膜的血管和淋巴管很多,并且当有外来物引起刺激时,血管扩张,因而透入结膜的药物有很大比例将进入血液,并有可能引起全身性副作用。

  (3)pH值与pKa值:角膜上皮层和内皮层均有丰富的类脂物,因而脂溶性药物易渗入,水溶性药物则较易渗入角膜的水性基质层,两相都能溶解的药物容易通过角膜,完全解离的药物难以透过完整的角膜。

  (4)刺激性:眼用制剂的刺激性较大时,使结膜的血管和淋巴管扩张,不仅增加药物从外周血管的消除,而且能使泪腺分泌增多。影响药物的吸收利用,降低药效。

  (5)表面张力:滴眼剂表面张力愈小,愈有利于泪液与滴眼剂的充分混合,也有利于药物与角膜上皮接触,使药物容易渗入。适量的表面活性剂有促进吸收的作用。

  (6)黏度:增加黏度可使药物与角膜接触时间延长,有利于药物的吸收。

  (三)滴眼剂与洗眼剂

  1.滴眼剂 系指供滴眼用的澄明溶液或混悬液。常用做杀菌、消炎、收敛、缩瞳、麻醉或诊断之用,有的还可作滑润或代替泪液之用。

  2.洗眼剂系将药物配成一定浓度的灭菌水溶液,供眼部冲洗、清洁用。如生理盐水、2%硼酸溶液等。

  (四)滴眼剂处方及制备工艺分析

  例:氯霉素滴眼液

  本品用于治疗沙眼、急慢性结膜炎、眼睑缘炎、角膜溃烂、睑腺炎、角膜炎等。

  【处方】

  氯霉素(主药)     0.25g

  氯化钠(渗透压调节剂)  0.9g

  尼泊金甲酯(抑菌剂)  0.023g

  尼泊金丙酯(抑菌剂)  0.011g

  蒸馏水加至       100ml

  【制备】取尼泊金甲酯、丙酯,加沸蒸馏水溶解,于60℃时溶入氯霉素和氯化钠,过滤,加蒸馏水至足量,灌装,l00℃、30in灭菌。

  【处方及工艺分析】

  (1)氯霉素对热稳定,配液时加热以加速溶解,用l00℃流通蒸气灭菌。

  (2)处方中可加硼砂、硼酸做缓冲剂,亦可调节渗透压,同时还可增加氯霉素的溶解度,但此处不如用生理盐水为溶剂者更稳定及刺激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