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上市 全新改版

内科主治医师学习笔记——日本血吸虫病

2007-9-2 17:23 【

  一、病原学

  日本血吸虫雌雄异体,常合抱在一起,寄生于门静脉系统,主要在人体肠系膜下静脉内。侵入人体内的童虫随血流经肺而终达肝,发育至15~16日后,在肝内发育为成虫雌雄合抱,逆血流移行至肠系膜下静脉的末梢血管内产卵,完成其生活史。人是终宿主,钉螺是必需的唯一中间宿主。

  二、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本病的传染源是病人与保虫宿主

  (二)传播途径

  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1、粪便人水。

  2、钉螺孳生。

  3、接触疫水。

  (三)易感人群

  三、临床表现

  (—)急性血吸虫病

  1、发热 热度高低、期限与感染程度成正比。一般无显著毒血症症状,但重型病人可有意识淡漠、重听、腹胀等。相对缓脉亦多见,故易误诊为伤寒。 重症迁延型,伴有严重贫血、消瘦、浮肿、甚至恶液质状态。

  2、过敏反应 有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全身淋巴结轻度肿大等。

  3、腹部症状 腹痛、腹泻

  4、肝脾肿大 伴有不同程度压痛,尤以左叶肝为显著

  (二)慢性血吸虫病

  1、无症状病人

  2、有症状病人 以腹痛、腹泻为常见

  (三)晚期血吸虫病

  1、巨脾型 最为常见[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2、腹水型 腹水是晚期血吸虫病肝功能显著丧失代偿的表现。

  3、侏儒型 儿童因反复重度感染使肝生长激素减少,影响其生长发育而引起侏儒症。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

  1、寄生虫学诊断

  1)新鲜粪便沉淀后进行虫卵毛蚴孵化法。

  2)直肠黏膜或组织检查

  2、免疫学诊断

  (二)鉴别诊断

  急性血吸虫病可误诊为伤寒、阿米巴肝脓肿、粟粒性结核等。

  五、治疗

  (—)病原学治疗

  吡喹酮 是治疗血吸虫病较理想的药物,对移行期童虫无杀虫作用。

  吡喹酮治疗血吸虫病的剂量与疗程:

  1、慢性血吸虫病

  2、急性血吸虫病

  3、晚期血吸虫病

  吡喹酮治疗血吸虫病有良好疗效,药物副作用轻而短暂,少数病人出现心脏早搏(房性或室性)。神经肌肉反应以头昏、头痛、乏力较常见。消化道反应较轻微,可有轻度腹痛与恶心,偶有食欲减退、呕吐等。

  六、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