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上市 全新改版

医生处方为何越变越小

2007-8-25 13:57 【

  不久前,市民孙伟因患接触性皮炎前往医院求诊。初诊完毕后,医生告诉他两周后再来复诊。孙先生拿着处方配药,发现药的剂量只够吃四天,根本撑不到复诊。

  一度,医院追求经济利益、医生专开“大处方”,徒增患者医疗费用。然而,这几年医院的处方正经历一场“瘦身”:“大处方”变身“小处方”,医疗费用降下来了,一个新问题随之浮出水面:一次能配足的药分几次配,患者往返看病成了大麻烦。

  “小处方”从何而来?

  所谓“大处方”,即医生在看病过程中为病人过度配药,导致医疗费用增高。“小处方”,则是就诊过程中配药不够,等不到医生复诊或病情痊愈,药已用完。记者从本市数家三级甲等医院抽样发现,医生为医保病人开“小处方”的现象相当普遍,一些医疗机构还专门开出配药门诊。

  本市某大医院内科门诊内,年逾七旬的顾方枚老先生说,天热了跑不动,其实自己血压一直很稳定,每次也都配这些药,可药量只够两周,每月只好多跑一趟,费用也增加了。

  医保病人的处方由大变小、由小变得太小,缘由何在?

  医保总额限制可谓一大成因。为合理有效使用医保,市医保局对医疗机构实行医保预算总额控制。如医疗机构医保支出超出预算,将会接受医保部门罚款。

  申城多家医疗机构通过控制医保均次费用,避免年度清算出现医保支出超额现象。不少医院的做法大致雷同:将一年内的医保总额“分摊”至每个月,每月指标再下移至科室与医生。虽无明文规定,但医生心中有数,每个医保处方价格尽量控制在150元至200元间。

  此外,部分患者的不良就医习惯也促成了“小处方”的出现。长宁区北新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院长王伟伟坦言,不少中老年患者在医保年度结尾(即每年3月底时),医疗费用支付已进入共付段,配药自负部分最少,于是要求医生开超出疗程应用的“大处方”。为避免出现此类情况,医院会对医生的处方量进行限制。

  处方如何实现“大小适中”?

  医保支出的管理真会影响到处方大小?对此,医保管理部门并不认可。市医保局相关人士明确:医保管理只对医疗机构进行总额控制,医保均次费用等仅作医疗机构参考用。

  既要确保医保总额不超支,又要满足病人配药需求,医院该如何在“跷跷板”中找到平衡点?本市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有动作,为慢性病患者“网开一面”,在对医保均次费用控制之时,允许慢性病患者一次性配足一个月用药量。

  与此同时,医院在为病人开处方时,也有义务与病人充分沟通,减少不必要的误会。今年起,北新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大厅内专设一名医保讲解人员,帮助社区居民解答医保疑问、清理家庭药箱。

  半年下来,社区里不少老人增添了新知识,明白药品有保质期,为图划算多配药,到头吃不掉过期,也是一种浪费。

  据了解,国外医院、医保、病人“铁三角”始终处于相互制约之中,能促使医生、药师看病开药尽量按病人所需。也有业内专家提出:看病配药因人而异,处方量不适宜“一刀切”。与其为医生设“处方警戒线”,不如加强对处方的监督管理,更有利于自觉形成合理有序的就医模式。

  医保制度,力争越行越稳健

  从过去的公费医疗、凭劳保看病,到而今“手持一张医保卡,可选择医院看病”,医保制度的改革,关乎每个市民。2000年底,上海出台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成为整个转变过程中的关键点。迄今,医保改革已近七年,改革的步伐正渐行渐稳。

  医保新制度实施几年来,细节问题正在不断加以完善。比如,有的退休职工身患重病,原单位却已破产,对这类情况,市医保局为其寻找医保挂靠单位;大多数医疗机构严控医疗费用增长,将医保基金用在刀刃上……

  在我国医疗保险改革实施过程中,有限的医保基金与市民无限的就医需求是无法避开的矛盾。在缓解矛盾过程中,提高统筹资金自然重要,针对不同人群、完善不同层次的医疗保障、建立更完备的医保监管制,才能体现出制度的成熟度,也会更有力地保障市民看病就医后顾无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