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春节,又至探亲送礼高峰。1月31日,北京物美超市北苑店内二层,员工们动作麻利地将一些新到的保健品礼盒摆上货架。地下一层营养保健品的几排货架前,几位负责人也在吩咐着销售人员将新春保健礼盒换在最醒目的位置。
“过年回家,谁不得给老人带点东西,现在流行送保健品。”现场一位王姓负责人向记者介绍,这些日子保健品卖得真火!目前各大厂家都开始了节前促销活动,保健品行业的利润将又创新高。
就在这热闹的背后,却也包含着另一番惨状:销售人员将一种出自知名品牌的保健营养品当做药品卖,患者服用后双眼出现皮质性失明。虽然目前还没有拿到鉴定结果,但患者心里明白,是销售人员夸大了保健品功效。对于营养保健品行业,类似误导消费者、对产品夸大等恶劣现象,国家卫生部曾不只一次出面制止,但买方卖方热情依旧。怎样放心购买保健品成了一个首要问题。
良莠掺杂诟病不断
如此矛盾的现状下,维持着的是一个利润巨大的保健品行业。保健品的出现是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标准也越来越关注:老人想长寿、孩子求聪明、女人怕衰老……迎合此类需求的保健产品,短短几年间扩张成为一种利润巨大的新兴产业,并迅速膨胀。
据统计资料显示,上世纪80年代中期,全国的保健品企业不过百家,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国内出现了约3000家拥有“生物高科技”的保健品企业,这还不包括大量的小作坊。在良莠掺杂的形势下,市场逐渐由供不应求转变成靠广告宣传、夸大功效来提高销售的混乱局面。同时因虚假宣传酿成的悲剧也屡见报端。
中国保健协会行业标准工作委员会主任周邦勇说:“个别企业在缺乏技术规范的环境中,假冒伪劣、夸大和虚假宣传现象被不断曝光后,消费者们开始产生质疑。”毕竟作为普通百姓,对产品说明中的“基因产品”、“纳米技术”以及自封的“祖传秘方”等等既不懂,也难求证。
打假知名人士方舟子直言不讳,在其刚出版的《科学成就健康》中,认为“保健品的真正效果,除非是毒药,否则是无法靠消费者本人的经验检验的,吃它的人本来就身体健康或只是偶有小病,在心理作用下,即使喝白开水也能达到保健效果”。
北京安贞医院健康咨询中心温绍军教授称,目前某些保健品存在盲目夸大保健效果、擅自宣传能够治病、非法添加药物等问题,严重扰乱了保健品市场。
保健品标准受到重视
目前,针对老年人健康的保健品层出不穷,而随之出现的还有各种假冒伪劣产品。截至目前,卫生部、商务部、国家药监局、国家质检总局等部门共出台了84部针对保健食品的法规,对保健食品的报批也随着各种制度的完善更加严格。但各种夸大功效的虚假宣传仍然屡禁不止。
周邦勇认为:“目前对保健品的各种技术规范大多针对其安全性,而不是功能性,所以管理部门在执法时难有依据。”据周邦用透露,卫生部、国家药监局等管理部门已认识到这个问题,积极支持中国保健协会负责和开展行业标准制订工作。
1月23日,在“中国保健协会的2007年工作会议”上,协会与天狮集团、大连珍奥、中欧生物等生产、销售保健品的企业签订了保健食品、保健用品、原材料等22个项目、66个标准的制订协议。25日,经过专家研究,已经展开了蜂胶、银杏叶提取物、大豆提取物等6项标准制订工作。
据悉,此次标准制订范围囊括保健食品、保健用品、保健器械、特殊功能化妆品、保健行为、管理标准及这些产品的原料标准,从原材料选用、制作工艺、产品功能等方面做了明确规定。“在监督管理部门对安全性规范的配合下,完全可以揪出市场上混杂的不合格保健品。”李仓对标准的制订和前景非常看好。
22个标准项目2007年内完成
“我每月花费在保健品上的费用大约400多元,感觉吃完后倍儿有精神。”北苑家园的马卫红女士如此形容。她所在的小区,和她一样购买保健品的老年人不在少数,服用的品种也五花八门。见效的赞扬和不见效、被骗了的怨言兼而有之。老百姓对保健品难辨真伪、无法选择的问题,也是各大企业一直被困扰的难题。
在中国保健协会2007年工作会议上,参会的企业不仅赞成标准的制订,还申报了近100个标准项目。“虽然目前启动的标准项目远远不能满足行业的迫切需要,但以标准规范行业的行动已经拉开。当整套标准全部出台后,整个保健品行业将会面临一次重新洗牌,依靠虚假宣传的企业将被标准卡在市场之外。”周邦勇说。
“启动的标准制订工作直接接轨国际,得到美国等国外同行业的认可。标准将从原材料到产品的功能做出严格的规范,这样无论是在保健品的审批注册、销售宣传,还是管理部门检查执法都有了依据。”周邦勇认为保健品标准的出台,老百姓最能得到实惠。
当标准出台后,民众购买保健品时则有了一定的参考依据,难以理解的高科技名词将不再干扰他们的视线,能真正选择出针对自己健康状态的保健营养品。据周邦勇介绍,首批立项的22个标准项目,有望在2007年内完成。同时,中国保健协会还将在春节前后发布第二批立项的标准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