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上市 全新改版

研究称常发短信使人变笨 专家:要客观看待

2007-12-21 9:26 【

  日前,有科学家研究发现,频繁发短信、写电子邮件或处理文本信息会使人的智力下降。在智商测试中,过于忙碌处理这类信息的人得分比吸毒的人还要低。那么——

  在一家公司当秘书的小王,一天没有收到短信,或没有电话和邮件就会坐立不安。

  他还告诉记者,如果手机隔半个小时没有响,他就会拿起来看,担心是不是电话坏了。他说这种状态基本上每天都有。

  据国外媒体最近报道,有英国科学家对此现象进行了研究分析,并将这种现象命名为“资讯癖”,又称为“信息焦虑综合征”。研究发现,频繁发短信、写电子邮件或处理文本信息会使原本聪明的人变笨。然而,国内有关专家却分析,这是处在特殊状态下的特定结果。

  客观看待频繁发短信

  似乎短信息发多了人真的可以变笨,记者的一位朋友曾这样表示。他的理由是,焦点一直关注于发短信上,而短信的相互交流是一个虚拟的世界,人们如果在这个世界待的时间过长,就会大大减少与外界接触的机会;而实际情况是,真实的世界远比虚拟的短信世界复杂得多,这必然会降低人们认知外界社会的智商。

  然而针对英国科学家的研究发现,国内有关专家却表明,目前还没有相关的数据能够得出此类结论,而仅是一个特定状态下的测试,这说明整个结果还不能让人信服。

  国际中医脑科学院首席研究员程昭寰教授说,应该要客观地看待频繁发短信、写电子邮件或处理文本信息这个问题。如果一个人排斥发信息,不喜欢和人交流,那是不行的。从这个角度讲,收发信息是一个人和社会交流的表现,是人类社会必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且和人的交流能够促进大脑的开发,发信息既锻炼了手也锻炼了脑,是心脑结合的好方法。但任何事情都会过犹不及,如果一个人频繁地收发信息,将所有的精力都放在这个上面,就会使人的信息闭塞,不利于大脑开发;而如果用脑过度,则很容易导致思维不清晰,同样不利于智力开发。

  “资讯癖”的心理分析

  怎样客观地看待“资讯癖”现象,资深国家心理咨询师荀炎指出,现象产生的原因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解释:一是从职业特点来看,容易产生这种状态的人也许是因为需要依靠人际交往、人际关系生存,比如明星;也许是需要依靠信息生存,比如炒股、做投资的人。一旦信息缺失,人就会变得恐慌,工作所带来的惯性会直接导致他们离不开大量信息。从这个角度讲,对信息缺失的渴求说明人们在追求一种自我价值的实现,因此人们的这种焦虑还是值得肯定的。

  另一个原因就是单纯地出于内心需要———如果没有与人频繁地交往和联系,一些人就会缺乏安全感,感觉生活没有意义,从而导致焦虑。在他们看来,安全感来自于周围人的认可,他们通过与人交流来重建自己、认识自己,以重获他人的肯定。

  换言之,第一种情况是由信息的缺失所导致;第二种情况是自我保护的一种状态。当人没有自我肯定的时候,就会产生一种负性情绪,负性情绪是为保护机体而产生的。

  杂乱信息让大脑“短路”

  “智力本身也属于心理学范畴,这包括人的逻辑、语言表达、分析判断等能力。”荀炎认为,当一个人处于焦虑状态时,这必然会波及到大脑的分析判断能力,但不能因此下结论说人的智力水平下降了。

  荀炎解释说,任何事情都会对大脑产生一种刺激,大量的信息会让人产生负性的主观感受,当刺激变得膨胀而又毫无逻辑章法的时候,人的大脑就会产生疲惫感或者逆反情绪,导致逻辑思维能力不强。但这不会影响到人的智力水平,当人们需要面对处理大量信息的时候,不会从生理方面变成弱智,而只是会从心理方面感觉自己弱智了。一般来说,人的智力水平是天生的,不会发生很大的改变。

  荀炎还提醒道,如果人的负性感受增加,甚至会影响到人的身体健康状况,比如血压升高。

  用脑讲究张弛有度

  荀炎认为,要调整好自己的状态,还是要从调整情绪出发。首先要对事情有个客观的认识,很多时候工作并不会像自己想象的那么繁重。当许多工作需要处理的时候,就需要运用技巧、整合多方资源来解决。就好像运动员比赛,先天条件是一个方面,但是通过训练和饮食、药物补充能量也是很有必要的。不同的性格特征,不同的价值取向,需要培养不同的技巧和能力,找到适合自己的解决办法。

  对于正确用脑,程昭寰建议,用脑要张弛有度。虽然科学家提倡勤用脑,这有利于大脑和身心的健康;但如果让大脑过于疲惫,则会使大脑的化学反应减慢,不利大脑开发。一般来说,在思维紧张一段时间之后,应该适当地让它松弛休息一下,一般紧张两个小时以后就要休息半小时。

  当然有的人可能由于工作或者专业所限,喜欢用脑而很难使之停下来,这就需要用事物注意力转移法,让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其他地方。程昭寰同时强调,作为竞争越来越激烈、发展越来越快的社会,人们应该学会让自己的大脑不断增值,多锻炼、多学习,更好地开发大脑智力。另外,也可以自己主动去联系别人,加强自身与外界的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