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上市 全新改版

5名四川人“脑死亡” 捐器官救30人

2007-11-25 10:44 【

  昨日上午8时30分,中国西部第一届肝移植论坛在成都温江拉开帷幕。被称作“换肝之父”的香港范上达院士、浙江大学附一院院长郑树森院士和中国器官捐献联盟发起人、武汉同济医院陈忠华教授,以及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肝移植中心主任严律南教授等40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的肝移植领域权威专家参加了本次论坛。论坛上,专家们就肝移植、脑死亡等话题进行了精彩的学术报告。

  器官移植VS亲情痛苦

  活体器官移植其实是无奈之举

  肝脏移植手术在我市已成功开展了近30年,拯救了许多垂危的生命。为了规范人体器官移植,保证医疗质量,保障人体健康,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今年5月1日起,由国务院颁发的《人体器官移植条例》正式开始施行。

  由于器官捐献来源短缺,目前临床比较推崇的是“活体器官移植”,仅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肝移植中心,今年就做了50余例亲人之间的肝脏移植手术,成功率是100%.

  但是,刚从美国费城参加了第九届国际器官捐献和移植大会并当选为“国际器官捐献和移植学会常务理事”的陈忠华教授,却希望借本报向成都市民传达这么一个观点:目前越来越多的“活体器官移植”,实在是人类渴望生存而采取的无可奈何的举措之一。 对于活体器官移植,陈教授的观点是,如果完全没有,肯定不正常;但如果成为常态,也不正常。“虽然我们对外的宣传,一般会强调对供者健康无损,但实际上还是有伤害的,甚至比较严重的伤害。毕竟是让正常人躺上手术台,接受相当大的手术,无论身体、精神,都不可能完全不损。但是,对于那些相对于失去亲人的痛苦来说,有很多人宁愿选择承受自身痛苦,这样的伟大亲情,医疗机构完全应该用强有力的技术力量来予以支持!当然,每个人都有权利拒绝活体捐赠。”

  脑死亡VS真死亡

  “脑死亡”就等于死亡

  陈忠华教授头发略微有些花白,黑色西服上别着一枚小小的深绿色标牌,写着:“donate life(器官捐献 拯救生命)”。说到“脑死亡”,很多人包括许多医务人员都还持有不同说法。为了让更多的人接受“脑死亡”这一概念,陈教授努力扮演着“布道者”的角色。甚至从2006年8月开始,陈教授暂时放下了“手术刀”,把精力主要放在了倡导“中国器官捐献联盟”这件事情上。他说,“脑死亡”就等于“死亡”,之所以有质疑,是因为之前的宣传有误导。“脑死亡”有一个必不可少的前提——必须是使用呼吸机抢救的人。也就是说,“脑死亡”是指那些已经断了气的人(医学术语称“自主呼吸停止”),通过呼吸机继续维持给氧,可能维持短时期的心跳,一旦撤除呼吸机,心跳立刻停止。通过呼吸机维持的这段时间,人是处于死亡状态,也就是脑死亡状态。

  “所以说,‘脑死亡’这个话题,永远是‘小众人群问题’,最多与万分之一的人群相关。”陈教授说,如果没有使用呼吸机,无论在哪里,都不可能涉及到“脑死亡”这个话题。也只有“脑死亡”状态下进行的器官移植手术,才能保证移植器官在另一个人身体里继续存活。据悉,我国每年约有10万人死于车祸,以及数以万计死于各种意外事故的人,其中只要有一小部分人,能在判定为脑死亡状态后捐献器官,就能拯救太多的生命,也不用那么多健康人无奈地躺上手术台了。

  “脑死亡”64人 拯救了300多人

  陈教授回忆说,2003年11月,一个因严重车祸导致头部重创的小孩被专家组判定为“脑死亡”,他的父母主动提出愿意捐献孩子的双肾,拯救了两个因晚期尿毒症面临死亡的孩子,这也是全国第一例真正意义上的脑死亡捐献(本报曾做现场报道)。到现在为止,全国已有64名因不同原因不幸离世的人,经国际国内认可的权威专家协作组认定为脑死亡状态后,尊重其生前意愿,成功捐献器官,拯救了300多人重获生命或脱离苦难。这64名捐献者中有5名是四川人,他们拯救了30个濒危生命。但他们都是在川外进行的捐献,目前四川省内尚无一例脑死亡状态下无偿捐献器官拯救生命的事例。

  让陈教授印象深刻的是,今年4月,他专程来到四川为17岁女孩冉婷做脑死亡判定时,却被医院以目前没有相关法律拒绝,陈教授最终也没能见着这个病人。就在第二天,冉婷的心脏停止了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