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饭”不好吃
jingling:“青春饭”最大的吸引力在哪里?它可以帮助你,看到别人不能看见的风光,但这些青春职业的特性又决定了其职业的短期行为。
qqq-ff:有一句话这样讲:吃“青春饭”,到了30岁,有3条路可走。1.做老板;2.转行;3.下岗。最后无论走到哪条路上,决定因素在于:是你抛弃了“青春饭”,还是“青春饭”抛弃了你?切记:“青春饭”就是“青春饭”,不是能一劳永逸、一吃到老的职业。
123_jiang:你知道一个现代企业最需要的财富是什么吗?文凭、经验、外语……统统靠边站,最要紧的,是你的人气。人气又不单单是人数多少这么简单,人缘跨越的领域越广、越远,人气总值越高。“青春饭”可是建立人气网的大好机缘。
有一位金融专业的大学生,毕业后没有选择外资银行、会计师事务所,而是进了一家财经报社。两年后,他向报社递了辞职书。从一开始,他的目标就很明确:“20出头刚毕业,需要建立社会关系,做记者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如果做财经记者,那就更好了,一两年下来,你至少会在某几个行业里将其中的重要人物一网打尽。”离开报社后,他进了心仪的公司,3年过后又跳槽自己办公司去了。
旁旁:吃“青春饭”毕竟是人的职业生涯发展的早期阶段,随着人在生理和心理上的日益成熟,变换工作岗位或职业是在所难免的,也是自然的。但是,这种变换决不是因为青春的流逝,而是由于工作和学习的需要。如果你在“青春饭”之后,还打算吃“中年饭”、“老年饭”,学习就不能停止。你没见现在连扫地都要“清洁工”的上岗证吗?“青春饭”是学习的大好机会,要不耻下问,在“青春饭”与下一碗饭之间,寻找合理的过渡。
●实例一
我遭“团队”冷落
在杭州曙光路上的一幢写字楼里,一群穿着职业套装的白领丽人利用午休时间,与我们聊起了这个话题。她们说,如今在不少白领女性中,有一种说法叫做“35岁现象”。意思是:青春的有效期至35岁截止,一过35岁,就会被打上“timeout”(过期)的印记。由年龄而产生的恐慌,在这个年龄段的白领中弥漫开来。42岁的黄女士苦笑着对记者说:“眼看着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人都成了我的同事,每天相视而坐,不得不感叹,自己已经青春不再。说实话,一过35岁,我就有一种莫名的失落感。跟年轻人去‘泡吧’,我插不上嘴;跟他们去逛街,小青年的超前时尚和大手笔花销,令我目瞪口呆;至于跟他们去舞厅‘蹦迪’就更不敢奢望了,一下舞池,我就会双耳发聋,四肢发软……而‘团队精神’一旦失去,渐渐地,他们连吃午饭都不会叫我。”
●实例二
我倒过来叫小辈老师
黄女士的苦衷非常普遍。刚满34岁的柳女士就已经感到了年龄的压力,她说,我当初为之自豪的名牌大学的本科文凭,在今天的小青年眼里早已不值钱了。虽然我的英语在同龄人里还算不错,但突然之间冒出来的层出不穷的新名词让我应接不暇。比如,我仍在一板一眼地用三个字母表示“you”,他们早用一个字母“u”了;更不用说电脑,我还得倒过来叫他们老师。一提到30多岁人的工作经验,他们会用硅谷白领的话来反驳:“今天的技术只能今天教,而不是3年前教的。经验于某些行业没有多大意义,它只能证明你的技能已经落伍了,哪怕你只有25岁,哪怕你离开大学只有4年,你所掌握的技能也已经落后了4年!”
●实例三
吃“青春饭”很累
“售楼小姐就是吃青春饭的,我们公司最小的售楼小姐才19岁。入行的门槛非常低,培训一个月就能熟练上手,高中生反而比大学生干得好。只是过了30岁就不会有公司要你了。”一头短发的刘小姐快人快语,她说自己从早上8点半开始上班,有客户就要陪着,下班没准点。“我们售楼是有硬指标的,一般是每月4套房子。卖得好,全款到位后拿提成;干不好,你就给我开路!”刘小姐每天穿梭于售楼处、样板房和工地现场三点之间,陪着客户看房子,解答他们的各种疑问。她说,陪客户看房很辛苦,每次都要一两个小时,一天要接待好几批,不知要走多少路、爬多少层楼梯。有些客户自己看完,又陪太太看一遍,陪父母看一遍,再陪朋友看一遍……搞定客户要花上一两周的时间,不过成交后的收入还是蛮丰厚的。刘小姐觉得自己27岁算是个“高龄”售楼小姐了,每天要保持热情的微笑,没有节假日,不能穿高跟鞋,经常遭受客户的指责、误解和漫长的讨价还价,身心俱疲。她感慨道:“吃‘青春饭’真的很累,我准备退休了,在家养小孩。做售楼小姐给我打下的物质基础,比一般行业做到50岁都要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