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众多的疾病中,糖尿病可以被称为“甜蜜的杀手”,这是因为一方面它以血糖升高为主要症状,另一方面它与人们的生活状态密切相关——沉浸在甜蜜生活中的人更易罹患这种疾病,而且由于其早期症状轻微,很多人患上了这种疾病却丝毫没有觉察。
严峻现实不容乐观
从近年糖尿病的患病率变化趋势来看,糖尿病在全球流行的形势不容乐观。1994年,美国糖尿病患病率超过6%的只有两个州,近1/3地区的糖尿病患病率低于4%;但到2002年,美国2/3地区的糖尿病患病率都达到了6%以上,低于5%的州已经寥寥无几。澳大利亚在2002年报告的糖尿病患病率为7.4%,比1981年翻了一番,患者人数超过100万人。据估计,截止到2004年,全世界糖尿病患者人数已达到9700万,另约有同样数量的糖尿病患者尚未被诊断出来。
我国糖尿病流行情况同样不容乐观,目前我国糖尿病患者数已居世界第二位,估计糖尿病患者接近 4000万例,其中95%左右为后天发病的Ⅱ型糖尿病。以上海为例,在1994年的普查当中,糖尿病患病率为2.5%,而现在,上海糖尿病患病率已经上升至约10%.预计在未来的20年~30年时间内,我国糖尿病患病率还将大幅度升高。
那么,为什么近年来糖尿病会在世界范围内加速流行呢?北京市糖尿病防治办公室主任、同仁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杨金奎告诉记者,现代生活中人们的饮食结构改变和缺乏运动是其最直接的原因。而根据“节俭基因学说”,其根源则可追溯到石器时代,当时以狩猎采集为主的生活模式,使得人类大多数时间处于饥饿状态。为了适应环境,更好地生存,人体内逐渐形成了一种“节俭基因”,这些“节俭基因”可以帮助人们更多地从食物中摄取营养,度过饥荒,获得更多生存的机会。但是随着人类的进步,尤其是近一个世纪物质文明的高速发展,在今天的生活中,人类“节俭基因”的功能与优越的生活环境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导致了糖尿病患病率的迅速上升。
糖尿病之所以危害巨大,是因为其有严重的并发症和高死亡率。资料显示,糖尿病是造成下肢截肢和成人新发失明的首要病因。糖尿病人死亡率较非糖尿病人高11倍。全球每年死于此病的人数约为400万,占全球总死亡人数的9%。
此外,前不久有文献报道,美国研究人员通过调查发现,与其他未罹患糖尿病的成年人相比,糖尿病患者更容易出现抑郁、焦虑以及其他严重心理疾病。纽约市健康与精神卫生部通过对近万名纽约居民调查发现,纽约糖尿病患病率为9%,糖尿病患者心理及精神疾病的发病率为10.4%,大大高于非糖尿病患者人群。
糖尿病不仅严重地影响着患者的身心健康,更给整个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其中尤以糖尿病并发症的影响最为严重。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对我国1991年~2000年10年间30个省24496例住院糖尿病患者的调查发现,糖尿病并发症总发病率为 73.2%,其中Ⅱ型糖尿病患者并发症总发病率高达75.5%.测量与评估治疗费用,有并发症患者的年直接医疗费用合计为13833元,是无并发症患者 3726元费用的3.7倍。根据研究结果推算,中国大城市2001年治疗Ⅱ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直接医疗总费用为187.5亿元,占全国卫生总费用的3.94%。其中81%(151.9亿元)用于治疗与2型糖尿病相关的并发症,治疗无并发症的直接医疗费用占19%(35.6亿)。如果再计算上疾病直接和间接导致的劳动力损失等因素,中国糖尿病每年消耗的社会资源已接近500亿元。
尽早防治阻止流行
目前,糖尿病在中国正处于暴发期,患者已达4000万,并以每天至少3000人的速度增加,平均每年增加120万人,预计到2020年,我国的糖尿病患者人数将达到1个亿。与此同时,在中国糖尿病患者中Ⅱ型糖尿病患者比例远大于西方国家,且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更有不少十几岁的患者,所以现在预防糖尿病的形势非常严峻。
澳大利亚国际糖尿病研究所Zimmet教授指出,糖尿病防治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其中包括政府制订相关政策、普及糖尿病防治知识、筛查和监测病情、评估高危因素和医患双方沟通信息,只有全社会群策群力,才有可能阻止糖尿病流行的趋势。
杨金奎表示,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预防糖尿病最有效的方法。糖尿病的发生虽然与遗传因素有关,但生活因素和环境因素起决定作用。热量过度摄入、营养过剩、肥胖和缺乏运动是发病的重要原因。如果平时饮食中加以注意,并注意增加运动,通过这些生活方式的转变,可以降低60%的发生糖尿病的风险。同时,服用一些预防药物,也可以降低30%的发病风险。
其实,经常检测血糖也非常重要。高危人群不仅要测空腹血糖,还要测餐后血糖,因为餐后血糖不正常的人多为糖耐量代谢异常人群,他们虽然尚未成为糖尿病患者,却是糖尿病人“后备军”,其中有30%的人会发展为糖尿病人。早检测、早预防可以省下大笔的治疗费用,病人也可以因此少受很多痛苦。
此外,糖尿病患者预防并发症的出现是非常重要的。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预防并发症一定要做到让血糖全面达标,通过科学合理地控制饮食和使用药物,保证血糖处于正常水平。与此同时,糖尿病患者还要注意血压和血脂,防止多种危险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严重并发症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