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Harris提出了“抗磷脂抗体综合征”的概念,其判定标准为:静脉血栓动脉栓、习惯性流产、 产、血小板减少症等临床特征中有一个以上,化验血狼疮抗凝因子(LAC)阳性,并具有IgG抗CL抗体(>20IU),或IgM抗CL抗体 (>20IU)等,上述检查出现一个以上者即可诊断抗磷脂抗体综合征。
关于抗磷脂抗体导致流产的机制可能是:
1、抗磷脂抗体可使胎盘血管出现多发性梗塞,胎盘血流减少而导致流产、死产;
2、前列环素(PGIα)对维持胎儿循环起重要作用,抗磷脂抗体能抑制胎儿血管内的PGIα产生,故可因胎儿循环障碍而发生流产;3、抗磷脂抗体可直接引起滋养层的操作,从而导致流产、死产。至于哪种磷脂对滋养层起特异作用,还是今后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另外也有人认为抗磷脂抗体不是作用于妊娠早期导致流产,而仅仅是作用于妊娠中、晚期使胎儿死亡。至于抗磷脂抗体为何会出现异常,以及如何治疗等等问题都尚有待进一步的研究解决。
五、血型抗原
因血型不合导致流产或死胎最常见的类型是ABO血型及Rh血型不合。Rh抗原存在于血细胞中; ABO抗原则不仅局限于红细胞内,在植入前胚胎、胎儿和胎盘组织及多种组织体液中也能找到。由于胎盘的屏障作用,使母胎血液循环分开。但因屏障上的某些缺陷,裂隙或创作可使胎儿红细胞有机会进入母体血液循环,刺激母体产生抗体。红细胞表面附有ABO抗原或Rh抗原等,仅0.1-0.3ml的红细胞即可致敏母亲,造成母胎间ABO血型不合或Rh血型不合,导致临床上常见的同种免疫现象。其中以母为Rh阴性,胎儿Rh阳性的血型不合引起的后果最严重。在我国则以母为O型,胎儿为A型或B型者的血型不合最常见。母体产生的抗A抗B或抗AB抗体多为IgG,是7S球蛋白,可通过胎盘屏障作用于胎儿红细胞上,造成胎儿溶血性贫血,胎儿水肿,影响胚胎发育,致使流产发生,但一般多为晚期流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