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插管
全身肝素化后ACT大于300秒;即可进行动、静脉插管。多采用升主动脉及上、下腔插管,左心手术可用右房二级插管。再次手术粘连游离困难,难以阻断可采用带气囊静脉插管,应注意上腔插管的深度和气囊充气完全,防止插管过浅术中脱出。对胸部粘连严重的患者可采用股动、静脉插管。左心引流是瓣膜手术的关键之一,尤其在主动脉瓣严重关闭不全时,应在体外循环前或心脏停搏前放置好,以保证左心引流的通畅,预防心室过度膨胀而损伤心肌,造成心脏复苏困难和低心排,左心引流还可减少术野血量,为手术创造有利条件,并在心脏复苏前排出心腔内残留的气体,预防气栓;复苏后持续引流既可达到排气的目的,又可减轻左心室压力,辅助心功能的恢复等多种功能。
(二)管理
1、灌注流量及压力 体外循环开始,先缓慢起动动脉泵,再缓慢开放静脉引流,维持良好的动、静脉平衡,防止引流过渡或引流不足,阻断升主动脉前尽可能避免发生或缩短室颤时间,尤其在并行循环暂时不降温的病例。体外循环过程中灌注流量维持在2.0-2.8升/分/平方米,动脉平均压力维持在50-80mmHg左右,如果动脉压力高于90mmHg时应加深麻醉或用降压药物,灌注压力高低并不能代表组织灌流好坏。为了判定体外循环过程中组织灌注情况,持续监测静脉血氧饱和度十分重要,静脉氧饱和度维持在65%-75%,表明组织灌流良好。因此灌注流量根据动脉平均压力及静脉血氧饱和度等多项指标综合判定。体外循环灌注流量与温度呈明显相关性,低温期间灌注流量相应降低,复温期间随着温度的提高亦相对提高灌注流量,以确保组织氧的供需平衡。心脏复苏后勿使心脏膨胀,心脏空跳一个时期后,再逐渐减低灌注流量,逐渐增加自体心脏做功。复苏后的辅助循环时间一般为心肌血流阻断时间的1/3-1/4,依据病情、心功恢复情况而定。如病程长,心功能受损严重,则辅助循环时间适当延长,灌注量必须逐渐减少,等待心功能恢复再停止灌注。如心功能恢复差,可利用左心引流管及主动脉插管进行左心辅助循环,或在辅助循环下安装IABP.通常采用一般病例平流灌注,如果合并肾功能不全,采用搏动性灌注更佳。合并冠状动脉阻塞性病变的病人,为了增加舒张期心肌血流,可在复苏后采用同步搏动灌注,增加舒张期灌注压力,有利于缺血后心肌功能的恢复。在有条件的医院,可选用离心泵,以备术后进行心室辅助循环。
2、温度 体外循环中常规监测鼻咽温度、直肠温度、血温及水温。体外循环转流开始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病例应在放置好左心引流管后才开始降温。降温过程应尽量均匀,使心脏逐渐耐受温度的变化,尽可能避免室颤发生。单瓣替换鼻咽温度一般降至28℃左右,双瓣降至26℃左右。同时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降至25℃左右。复温时,注意水温不宜高于血温10℃,温差过大产生微气栓。升主动脉开放前,血温达28℃以上,鼻咽温、直肠温分别达到37℃及35℃停机。
3、电解质及酸碱平衡 体外循环中钾离子的平衡至关重要,低血钾是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瓣膜病人术前多已长期服用强心利尿剂,极易发生低血钾。低血钾可导致严重心律紊乱,室颤。灌注师应根据血钾检查、参考温度、尿量、酸碱度及转流时间长短判定补钾量,使血钾浓度维持在3.5-5.5mEq/L.纠正低钾时应注意镁的补充,常规用量为0.5mEq/kg分次加入,复苏前根据监测血钾浓度补充;复苏后补钾尤应注意,不可一次大量影响心脏的复苏。
在注意调节电解质平衡的同时,应注意调节酸碱平衡,二者之间相互联系。根据血气分析(α-Stat)调整。
4、药物的使用
(1)利尿药
瓣膜病人术前存在不同程度的低心排,体外循环中得到改善,转中排尿较多,因此体外循环过程中慎用利尿剂,如果停机后病人尿少,麻醉师可酌情使用利尿剂。
(2)止血药
瓣膜置换术,尤其是再次手术,由于剥离粘连血液丢失多及血液破坏,体外循环中可使用止血药,常用抑肽酶,体外循环预充200-250万单位,对减少术中出血及输血有良好效果。使用抑肽酶时应做皮试,体外循环中ACT应>750秒。
(3)血管活性药
体外循环开始,如出现(灌注压力平均动脉压)低首先应调整流量、血容量,检查静脉血氧饱和度而不是首先考虑用药,通常不采用缩血管药通过增加外周血管阻力来提高灌注压力。处理后如果灌注压力仍过低才考虑选用作用时间较短的升压药如麻黄素、阿拉明、苯肾上腺素等。如术前合并有冠心病或高血压的病人,平均动脉压一般维持在60mmHg以上,必要时使用升压药。
体外循环血液复温后可使用血管扩张剂,如硝普钠、硝酸甘油等减轻左室后负荷及改善末梢灌注,使复温过程更加均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