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母亲患病后,他毅然将母亲从涟源老家“背”到娄底,在学校周边租下一套房子,一边读书,一边照顾母亲——
父亲的早逝,让一名14岁少年刘茜华过早地担起了家庭的重担,帮母亲干活做家务,母子俩相依为命。数年后,身体一直欠佳的母亲又再次脑溢血而导致半身麻痹,生活不能自理,坚强的男孩毅然将母亲从涟源老家接到娄底,在学校周边租了一套房子住下来,一边读书,一边照顾母亲……昨日,记者在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外语系,见到了这位坚强的男孩。
父早逝,他14岁挑起家庭重担
1985年10月出生于涟源市蓝田镇的刘茜华,父亲是一家布鞋厂的副厂长,母亲则是这家布鞋厂的临时工。上世纪90年代中期,布鞋厂倒闭。屋漏偏遭连夜雨,不久,父亲被医院确诊为脑癌。2000年,脑癌晚期的父亲撒手人寰,永远离开了他深爱的妻子和儿子,这时未满15岁刘茜华还只是一名初二的学生。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从此,刘茜华担起了家庭的重担,与多病的母亲一起支撑着在风雨飘摇中艰难生存的家。
为了谋生,刘妈妈在街上摆起了一个小杂货摊。放学后的刘茜华会做好饭菜,然后将饭菜给母亲送去。而每到周末,刘茜华则跟着母亲一起到离家3公里以外的一个批发市场进货。
母病重,他只好背着她上大学
1999年,刘妈妈因高血压引起脑溢血住进了医院,当时父亲身体不好,家庭经济困难,在住院16天后母亲执意出了院,而正因为出院太早,刘妈妈从此留下了后遗症,身体一直是半身麻木。然而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刘茜华的学习成绩并没有因此而下降,2005年9月刘茜华进入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成为该校外语系的一名大一学生。
2006年农历正月初七,刘妈妈再次突发脑溢血住进了医院。而此时新学期已经开学,为了照顾母亲,刘茜华向学校请了1个月的假,并将上半年读书的生活费,也全部用来交了住院费,但仍然不够。在同学们捐款的帮助下刘妈妈在医院住了10多天,第16天,情况稍微好转的母亲不顾一切要求出了院,而此时距离刘茜华的假期还有一段时间。为了不耽误学习,但又不忍心让重病的母亲独自一人在家,刘茜华将病重的母亲背到了娄底。
因为母亲不便行走,需带卫生间的房子,而通常情况下带卫生间又比较便宜的房子很少,刘茜华就这样冒着大雨,一家挨一家的寻找,最后以每月240元的价格租下了一套7楼的两室一厅。
为母治病,他坚强地支撑
就在刘茜华将母亲接到学校后的第20天,刘妈妈又再次重病复发,被送到当地某医院,而在医院治疗需要600多元一天的费用,经济困难的刘茜华哪里支付得了这么高额的医药费。为此,刘茜华只能将母亲转至学校附近的一家私人诊所进行治疗。为此,每天一早醒来,刘茜华就忙开了:吃过简单的早餐后,他就背着母亲去诊所打针,从七楼到一楼、从一楼到七楼。诊所打点滴一次要持续5~6个小时,他把母亲送到诊所后,自己就赶往学校去上课。中午下课后,他先到菜市场买菜回家做饭,然后赶到诊所去接回母亲。下午,母亲卧床休息,他又去上学,没课时就在家照顾母亲。
生活重担压在刘茜华一个人的身上,他曾经在兼任两份家教的同时,还在学校做一份勤工俭学的工作,常常忙得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因为每天要做家教还要照顾母亲,需跑好几个地方,为了节省开支,刘茜华花上3-4个小时将一辆破旧的自行车从老家涟源骑到了娄底。
昨日下午,当笔者来到刘茜华租住的房子时,刘茜华正在用刚买的血压计给母亲量血压。刘茜华告诉笔者,全自动的血压计要七八百元,根本买不起,这是跑了好几家医疗器械店,才找到这种半自动的血压计,但还是要200多元。因为外面下着雨,边跟笔者聊天的小刘的裤腿下截还在滴着雨水。“但母亲现在正一天天好转,可以到外面散步,上楼也不用背了。”看着母亲病情一天天好转,刘茜华谈话间也流露出丝丝喜悦。
爱,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幸福
刘茜华带着母亲上学的事,很快在湖南人文科技学院传了开来。
而他所在的外语系获悉情况后,同学们都来到租住地看望母子俩,给他们送来各种日常生活用具,大到床上用品、炉子,小到筷子和笔记本,有一个同学还为刘茜华找到了一份家教。周末。更是把他的租住地当作一个团聚的地方,给母子俩送来欢乐。为了帮助母子俩解决经济上燃眉之急,外语系团总支为此在全系为刘茜华母子组织募捐活动,募捐得来的2000多元钱暂时解决母亲的治疗费用。采访中,系团总支书记刘莉告诉记者,刘茜华的事迹非常感人,为了帮助母子俩,一方面她们和学校已商量,准备发动全校性募捐活动;另一方面,学校已经给了刘茜华一份勤工俭学的工作。临别时,刘莉向笔者表示,学校会想方设法帮助母子俩,帮助刘茜华完成大学学业。
据了解,刘妈妈完全康复还需要2万多元的康复费,而刘茜华4年大学的费用加起来也是上万元,然而沉重的生活压力并不能压垮刘茜华。他告诉笔者,背着妈妈继续求学,尽管一路艰辛,但他已做好准备。望着眼前年迈的母亲,刘茜华深情地对笔者说,“对妈妈这不仅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