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头颅血肿的病因包括:在分娩过程中,头盆不称、胎位不正、胎头抵达骨盆壁时头部受产道的骨性突起部位(如骶骨岬、耻骨联合)的压迫;产钳助产牵引而受伤;胎儿本身体质所引起,如血液中凝血酶原的低下,凝血机能较差,血管壁弹力纤维发育不完善等。
临床症状表现为:
1、帽状腱膜下血肿 血肿发生于头颅的帽状腱膜与骨膜之间。因有小动脉损伤,故出血易扩散,一般比皮下血肿大。由于帽状腱膜下组织疏松,尤其新生儿本身有血液系统缺陷者,出血向外扩散,整个头部肿胀呈紫色,压之凹陷,柔软。出血多可导致贫血或出血性休克而死亡,这种情况须早期诊断及时治疗。一般血肿大都在2-3天内缩小而逐渐消失。
2、骨膜下血肿又称头颅血肿,约占产伤的0.1%-1.8%,血肿部位以顶部多见,枕部、颞部、额部少见。血肿多于出生后数小时至数天逐渐增大,小者如鸡蛋,大者可与颅骨块大小相仿,由于颅缝处骨膜与颅骨粘连较紧,所以血肿境界清楚,不超过骨缝范围。血肿常为一侧,也可同时发生在两侧。血肿吸收较慢,一般需要3-8周,先在血肿周围机化、钙化变硬呈环感,中心有波动感,易误诊为凹陷性骨折,X线摄片可鉴别。头颅血肿往往单独存在,仅有局部血肿而无全身症状。但如血肿很大,出血较多,则可致贫血。血肿中红细胞破坏溶解,可致生理性黄疸加重及延迟消退时间。血肿应与头皮水肿相鉴别。若血肿与头皮水肿同时存在,则水肿先行消退,以后血肿才逐渐消退,必要时需作颅骨摄片,以除外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