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上市 全新改版

维生素D缺乏症

2006-3-2 0:0 【

  维生素D缺乏症(Vitamin D deficiency)是婴幼儿期常见的营养缺乏性疾病,以钙、磷代谢失常和骨骼发育障碍为特点,称为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当甲状旁腺反应迟钝时,血中游离钙明显减低,以致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发生手足搐搦或惊厥,称为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

  [维生素D的来源和代谢]

  人体维生素D主要来源于皮肤中的7-脱氢胆固醇(7-dehydrocholesterol ),经日光中的紫外线照射转变为胆骨化醇( Cholecalciferol ),即内源性维生素D3;另一来源是从摄入的食物中获得(外源性),如动物肝脏、蛋类、乳类都含有维生素D,而植物性食物如植物油、蘑菇中所含的麦角固醇(Ergosterol )须经紫外线照射后变为可被人体吸收的骨化醇(Calcifero1 ),即维生素D2。无论是内源性维生素D3,或外源性维生素D2和D3,均无生物活性,需经体内进一步代谢才能获得很强的抗佝偻病作用。

  维生素D,先在肝细胞内质网和线粒体中经25-羟化酶系统的作用转变为25-羟胆骨化醇[25-(OH)D3],具有微弱的抗佝偻病作用。然后在肾脏近曲小管上皮细胞线粒体内,经1-羟化酶系统作用进一步羟化为1,25-二羟胆骨化醇[1,25一(OH)2D3],其生物活性大大增强,可经血循环作用于远处靶器官(主要为肠、肾及骨)。肝脏产生的25-羟胆骨化醇及肾脏产生的1,25一二羟胆骨化醇都可通过反馈机制进行自身调节。维生素D2的代谢与维生素D3相同。维生素D3除受自身血浓度调节外,并直接受血磷浓度、甲状旁腺素和降钙素及间接受血钙浓度的调节。低血钙促使甲状旁腺素分泌增加,1,25-(OH)。D,合成增加而使血钙上升;高血钙促进降钙素分泌而抑制1,25-(OH)2D3的合成;低血磷直接促进1,25-(OH)2D3合成增加,高血磷则起抑制作用。

  [钙磷代谢的调节]

  (一) 1,25-(OH)2D3的作用

  1.对肠的作用 促进小肠粘膜对钙、磷的吸收,使血钙血磷浓度升高,有利于骨的钙化。

  2.对骨的作用促进间叶细胞分化成破骨细胞,使骨质吸收,骨盐溶解,血钙、磷浓度增加,有利于新骨的钙化,促进成骨作用。

  3.对肾的作用 促进肾近曲小管对钙、磷的重吸收,减少尿钙、磷的排出,从而提高血钙、磷的浓度。

  (二) 甲状旁腺素(Parathyroidhormone,PTH)的作用

  1.对肠的作用 促进小肠对钙、磷的吸收,但不如维生素D的作用强。

  2.对骨的作用 促进破骨细胞形成,使骨盐溶解,血钙、磷浓度增加,同时又撕制成骨细胞的形成,使新骨不能钙化。

  3.对肾的作用 促进肾近曲小管对钙的重吸收,使尿钙降低,血钙上升。同时又抑制对磷的重吸收,使尿磷增加。

  (三) 降钙素(Calcitonin,CT)的作用

  1.对肠的作用 可能抑制肠道对钙、磷的吸收。

  2.对骨的作用抑制破骨细胞形成,阻止骨盐溶解。促进破骨细胞转变为成骨细胞,加强沉钙作用,使血钙降低。

  3.对肾的作用 抑制肾近曲小管对钙、磷的重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