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上市 全新改版

脐突;脐疝(西医病名:脐疝)

2006-2-20 0:0 【

  脐突又名脐疝。其名出《医宗金鉴·幼科心法·脐突》:“婴儿热在腹中,无所发泄,故频频伸引,睡卧不宁,努胀,其气冲入脐间,所以脐急肿赤,虚大光浮,名曰脐突。”

  脐突多因先天发育不良,或生后过于啼叫努挣,使小肠脂膜突入脐中所致。以婴儿 脐部突起,虚大光浮,按压肿物可推回腹内为主要表现的疝病类疾病。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脐疝。

  [诊断依据]

  1.初生小儿尤以未成熟儿多见。

  2.脐部呈半球状或囊状突起,以指按之,肿物可推回腹内,啼哭叫闹时,肿物复又出现。脐部皮肤如常。

  3.无明显全身症状。

  [鉴别诊断]

  脐肉芽肿:常为脐疮迁延所致。为一小的樱红色肿物,表面有少量脓液,肿物不可推回腹内。经硝酸银烧灼后可痊愈。

  [治 疗]

  1.尽量减少婴儿啼哭叫扰。

  2.压脐法:将突出脐部的小肠脂膜推回腹内,再以纱布棉花包裹光滑质硬的薄片,厚垫脐部,外用纱布紧扎,一般可逐步痊愈。

  3.脂膜突出过大,或不能回纳,并见哭闹不安或年龄已逾二岁,仍未见痊愈者,宜考虑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