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上市 全新改版

我国抗生素中间体开发亟待找到新的思路

2006-2-21 0:0 【

  我国抗生素中间体与原料药历经数十年的发展,在国际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以青霉素为代表的抗生素产品也成为出口创汇的主力之一;但同时,由于产品附加值低,企业的技术改造受到资金的制约,使得我国出口抗生素产品质量并不理想。

  数据显示,世界抗生素以8%的年平均增长率在发展着。如何利用我们已有的优势把握这个巨大的市场,这对抗生素中间体生产行业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

  投资的困难所在

  氨噻肟酸作为头孢类抗生素用中间体的代表性产品,经过多年的发展与激烈的市场竞争,已经进入相对稳定期。目前,该产品的产量在国内接近2000 吨,这已经成为医药中间体行业的一个奇迹。氨噻肟酸存在这样大的产能恰恰说明了其庞大的销量,原因何在?氨噻肟酸应用面广,可以用于头孢噻肟钠、头孢三嗪等多种药物的合成,而且这些药物都是国家基本药物,成为临床大量使用的品种,因此,氨噻肟酸才得以占据抗生素中间体市场的一席之地。

  但是,这样的奇迹再次出现的可能性已比较渺茫。从目前的情况看,尽管现在有不少第三代、第四代头孢类抗生素陆续上市,有的还因专利保护期已经过期而产量大增,但是就其中间体来说,情况就没有这样乐观,皆因目前这些药物缺乏一个共同的中间体,市场对这些药物中间体的需求状况表现出分散性、小批量、多品种的复杂形式。

  因此,抗生素中间体生产企业往往面临着投资与回报的现实矛盾:如果开发新产品的投资较大,周期比较长,而且每个品种的准确用量不确定,往往使得研发与生产企业处于一种不对称的情形。开发一个新产品,其循环周期是这样的:首先根据客户需求来确定开发的品种,然后进行文献调研与市场调研,购买原料,实验室小试,样品的结构确认,分析方法的确定,产品标准的确立,客户认可;在此基础上,进行设备改造、中试、调整工艺、试生产。每开发一个新产品,平均周期在3-6个月,投资在数万至数十万不等,而且并不是每个产品都能最后实现工业化生产。

  一句话,许多投资者都对医药中间体、原料药这一行业虎视眈眈,但如果没有大销量品种的支持,是很难实现盈利的,而品种的开发对于国内大部分规模比较小的中间体生产企业来说,风险不小。

  应立足于技术开发

  目前,开发新的医药中间体产品一般有两种途径:一是开发技术难度比较高、其他企业没有掌握生产技术的产品;二是开发新产品,如在专利期内的药物中间体等。近年来,头孢类抗生素母核应用面比较广,如7-ACA、7-ADCA、GCLE等,成为抗生素中间体研发生产的热点。

  目前中国7-ACA的生产已经具备了进入国际市场的实力,且有能力将国外产品挤出中国市场,而7-ADCA、GCLE均由青霉素改造而来,特别是7-ADCA,生产设备投资不会很大,技术难度也相对较低,产品主要用于口服类抗生素的合成,拥有较好的市场前景。GCLE的生产工艺比较难,现在全球主要由日本大冢公司生产,国内的生产厂家有山东菏泽睿鹰和天津信汇,目前两公司已经进入正常生产阶段。还有一些厂家准备开发GCLE,但最终将是那些拥有技术领先与集团优势的公司占据较大的市场份额。考虑到GCLE的发展前景,企业如果能够生产GCLE的中间体,相信也会有较乐观的市场。

  我国拥有青霉素生产的优势,像7-ADCA、GCLE这类品种是由青霉素深加工而来,这样可以增加这些产品的技术含量与利润,适合国内企业生产,从某个角度来看,这也是我国青霉素技术优势的延伸。因此青霉素系列深加工产品,如美洛西林、阿洛西林、哌拉西林等,这些品种以青霉素为原料,经过化学改造后,其抗菌谱与耐药性比青霉素有了较大的提高,在对付某些特种细菌时,具有独特的疗效,也可以成为我国医药行业重点开发的品种。由青霉素改造还可以制备舒巴坦钠、他唑巴坦等β-内酰胺酶抑制剂,这些产品可以提供对β-内酰胺酶的抑制作用,由此避免了青霉素类、头孢类抗生素的分解,因此提高了这些产品的疗效。目前国内舒巴坦钠的价格基本达到了最低点,但是,他唑巴坦还有一定的利润空间。

  值得一提的是,与其他医药制造环节一样,医药中间体的发展也应立足于技术开发、掌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仿制别人的产品,结果只能是跟在别人后面吃剩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