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上市 全新改版

劳动模范开办扶贫医院 住院患者一日三餐免费(图)

2006-2-25 0:0 【


  马文芳出诊给病人看病


  马文芳堆在家里的医书


  马文芳做客会客厅演播室

  央视《新闻会客厅》2月22日播出节目《赤脚医生》,以下为节目内容。

  主持人:您好观众朋友,欢迎走进《新闻会客厅》。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使用手机彩铃,更有有心的人自制手机彩铃来为自己做宣传,今天我们请到的来宾,他的手机彩铃就非常有特点,我们先来听一下。

  手机彩铃:全国劳动模范马文芳,在通许县城创办了一所以献爱心为主题的爱心医院,也叫扶贫医院,是咱老百姓真正看得起病的医院,爱心医院价格最低、服务最优、设备最先、专家最多,住院患者一日三餐免费就餐。

  主持人:刚才我们听到这个彩铃介绍的是一家爱心诊所,所不同的是,这家诊所开在偏僻的村庄,今天请到的就是这个诊所的所长马文芳,您好。

  马文芳:您好。

  主持人:凡是到您那儿住院的病人,一日三餐都是免费的吗?

  马文芳:都是免费的。

  主持人:不管这个人是不是负担得起,都不用花饭钱?

  马文芳:对,都不用花饭钱。

  主持人:除了一日三餐的钱免掉之外,还有什么可能会被免掉的呢?

  马文芳:不要住院费,不要挂号费。

  主持人:住院费都不需要,那看病吃的药、打的针这些钱呢?

  马文芳:那这得要,正规收费,不为群众加任何费用。比如说B超10块钱,心电图5块钱。

  主持人:如果来的病人这么多费用都免掉,您的医院能保证很好运转吗?

  马文芳:还可以,现在看病的人多了,收入就大了,所以说每个人赚钱很少,但是看病的人多。我最多一天能看156个人,住院最多能住20多个,薄利多销嘛。

  这里是位于河南北部的一个村庄苏刘庄村,马文芳的乡村诊所在这个村子里很有名气,和一般医院不同的是,这个诊所不仅管看病,还要管看病的吃饭和住宿。

  采访病人:住、吃、火都免费,现在的医院没有他这样的,他是为我们农民着想,没钱也给看病。

  给村民们看病,不但少收费、不收费,还免费提供一日三餐,这让马文芳和他的爱心诊所在十里八乡口碑很好。2005年1月8日,这家开了近30年的乡村诊所受到了卫生部的表彰,而乡村医生马文芳本人也成为卫生部首次表彰的200名“全国优秀乡村医生”当中的一个。

  与城市大医院的医生相比,乡村医生更多的时间是到病人家里看病。多年来,只要病人的家属一声招呼,不管是白天还是深夜,背着药箱的马文芳必须以最快的速度赶到病人家中。

  做了38年的乡村医生,马文芳几乎到过村里的每一家,老乡们经济上的困难经常让他们没钱看病,耽误诊治成为村里的普遍现象,这使马文芳在很多的时候给病人看了病却拿不到钱,时间长了,马文芳干脆就免了很多的医疗费。多年下来,马文芳为村民减免药费竟将近20万块钱,而马文芳和他的家人现在住的却还是几十年前的老房子。

  主持人:20多万在您那个地方能做什么事儿?

  马文芳:现在如果给我20多万元,我能盖一个楼,如果现在给我,我肯定把我的诊所再扩大,买更多的医疗设备。

  主持人:如果给自己家里用能做些什么?

  马文芳:起码三个孩子,我一个人给他们盖一所房子没问题。

  主持人:孩子们没有埋怨说爸爸您做的这么辛苦,我们到现在还没住进新房?

  马文芳:确实埋怨过,有时候不理解,但是我是他们的父亲,我这样做,我给他解释,咱小时候是苦命的孩子,受过苦,苦咋苦的,你父亲最明白,病人咋痛苦的也明白,所以咱应该去救助那些非常困难,看不起病的病人。

  主持人:医生治病救人,病人看病给钱,在好多人心目当中这就是天经地义的事儿,为什么您一开始想到能不要钱就不要?

  马文芳:真正拿不起钱的,确实拿不起的我就不要,比如说敬老院一个老头上我那儿看病,一共拿了三毛六分钱,我说你拿这些钱,看病拿三毛六分钱干啥,他说这三毛六分钱还是我捡破烂卖的钱,当时我说算了,把病看完以后,我给他拿了几天的药一分钱也没要,不能要三毛六分钱。还有一个王秀珍老大娘,是我们县上的,她喂了三只老母鸡,卖了一只老母鸡来看病来了,我当时也没要她一分钱。第二次她又来看病来了,又提着一只老母鸡给我送来了,我最后我也没要她的钱。

  主持人:在农村一个不富裕的家庭如果有人生了病,这个家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

  马文芳:那要看起来是非常惨的,如果他家没有钱,家庭条件很坏,再生了大病,简直就没法办了。比如说我们村的李辛重,儿子得了糖尿病,为了给儿子治病,变卖了所有的家产,最后我才知道他卖血给儿子治病。家里真是跟天塌了一样,又害了病,不治又不行,去治又没钱,咋办?只有借钱,如果借不来,第一个是欠着,如果真正得了大病,真是没有一点办法。

  主持人:农村人看病难大家都知道,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情况都很多,在您的村子里还有这样的情况吗?

  马文芳:这样的事儿非常多,农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到现在也没法解决。所以苏清友现在成天害病,成天是气管炎、肺心病,长年吃药,有时候买个化肥都没有。

  主持人:钱全买药了。

  马文芳:全吃成药了,每年的钱全都看病了,连买化肥的钱都没有。

  主持人:其实根本原因还是因为穷,还是因为没有钱。

  马文芳:还是因为没有钱。

  主持人:是不是现在在您的村子里,因为有了您这个诊所,就不存在看病难的问题了?

  马文芳:反正在我诊所里一般看病,在我们村不存在看病难,有钱没钱都可以到我的诊所来看。真正有钱了你就看,没钱了先欠着也可以,但是真正的大病还是有困难的。我们村也是难,治疗大病群众还是拿不起钱。

  马文芳所在的苏刘庄村是一个拥有2500多口人的大村,多年来,因地处偏僻,交通不便,村里的孩子们接种防疫成了一个大问题,到最近的县城也要30公里,全村300多个孩子竟然有三分之一从没进过医院,孩子的发病率也一直很高,这成为乡村医生马文芳一直担心的问题。作为一个医生,马文芳深知儿童防疫的重要,他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每年自己投钱,为本村儿童义务接种疫苗,并为他们建立了防疫卡。慢慢地,马文芳的这个办法见到了效果。

  主持人:在您出钱买疫苗,免费给村民打疫苗之前,村里是什么情况?

  马文芳:那时候传染病都非常多,过去生六个孩子还不能成一个,非常多,通过接种疫苗以后这三年多,我们村没有一个得传染病的,没有一个因救治不及时离开人间的。

  主持人:一直坚持到现在吗?

  马文芳:一直坚持到现在。

  主持人:对于那些有能力负担的家庭也是免费的吗?

  马文芳:也是免费的。我说的是给全村人免费,你不能给当中一个不免费。

  主持人:国家接种疫苗应该是免费的吧?

  马文芳:不。

  主持人:在这个大城市,在正常情况下都是要付费的是吗?

  马文芳:大城市我不知道,反正在我们那儿是不免费,拿钱去买疫苗,再给儿童打,当中又赚点儿利润,拿八毛钱,打一针一块钱,赚两毛钱。这时候我就拿钱买疫苗给儿童打防疫针,我不收钱。当时我为啥这样想?如果小孩打防疫针非常不正规,有钱的来打了,没钱的不来打了,我弟弟是得传染病死的,如果他们像我弟弟一样得传染病,那悲剧不断要重演。

  在马文芳10岁那年,他年仅32岁的母亲和8岁的弟弟,在短短两个月的时间里先后被伤寒病夺去了生命,这让年幼的马文芳想在长大后成为一名治病救人的医生。

  马文芳:我小时候是个苦命的孩子,在我十岁那一年,我32岁的母亲因患了伤寒病去世了,可是在我母亲死的第五天,我弟弟又患了伤寒病,全家整天抱头痛哭,没有一分钱,这时候全村的父老乡亲为我弟弟治病,捐钱,捐一分、二分,还有五分的,最多的捐了五毛,这时候我在那儿跪着给人家磕头。为了报答父老乡亲的恩情,我决定这一辈子走上行医之路,在我13岁那年,我背着药包到处求医,学习,投老师。

  主持人:当年您的母亲和弟弟因为得伤寒病去世,是因为村里医疗条件不够,还是因为没有钱看病?

  马文芳:当时是1962年,医疗条件差,离县城比较远,当时村里根本就没有医生,条件差,也没钱。给我母亲治病,我父亲借遍了千家万户,我弟弟有病以后更不用说,一分钱也没有。

  主持人:其实很多人都经历过家里有人生病,因为救得不及时的经历,但并不是所有人都因为这样的经历想到要去当医生,为什么您会有这样的想法呢?

  马文芳:当时我想在偏僻的农村,只要有一个医生,能给人民治病那该多好,那时候我就下决心,我想学医。

  主持人:在当时来说,一个农村的孩子想要当医生容易吗?

  马文芳:不容易,我为了当医生,十三四岁就背着个包,找了六个老中医,他们都不愿意教。

  主持人:为什么?觉得你年龄太小了,还是因为没有基础?

  马文芳:不是,我估计那时候是不好收,他们不愿意教。最后两个老师说好,我教你吧,最后他给了我一本书,那我就背吧,啥时候背会啥时候再来,我就拿回去了,背了好多天。

  主持人:您第一次给父老乡亲,给村民看病的时候多大?

  马文芳:17岁。

  主持人:17岁,这么年轻的小医生。

  马文芳:我们村那时候没有医生。

  主持人:村民能相信你的医术吗?

  马文芳:当时候不需要多少医术,因为也没有很多药,就是以预防为主,预防病为主。比如药防治,天天背着药箱,背着喷雾器,拿着药一家一家去送。

  主持人:您还是一个17岁的小孩呢,给他们什么药他们接过来就吃,也不会怀疑?

  马文芳:那时候很简单,感冒了拿一瓶阿司匹林,如果发烧了拿点感冒药,很简单。那时候是边学边看,看病真是不中,因为才毕业,上学上了一年的时间,确实学得也不多,群众那时候相信不相信,都没有诊所,只有上我那儿去看,那时候是以预防为主。

  主持人:实际上病人可能不清楚您的医术水平如何,但您自己心里清楚,自己心里没底的时候怎么办?

  马文芳:没底的时候求教老师,那时候没有电话,都上县医院,送到县医院,真是没办法,有的根本看不出来啥病,不知道。

  主持人:那心里急不急?

  马文芳:急,走的时候,我说上上级医院吧,咱看不到。

  主持人:随着看的病人越来越多,您自己觉得学的本事够用吗?能当一个合格的乡村医生吗?

  马文芳:不够用,所以说我的学习,我的文化水平太低,学一年的时间也太差,为了给群众能更好地治好病,我就买了很多书,订了很多杂志,我天天刻苦钻研,认真学习。我看书有个法,总是每句话地看,每个病我都打个问号,为什么,从来不留烂糊糊,把这个问号解决了,这个我就理解了,在我学习当中慢慢提高

  这是马文芳的书房,这里面的很多书都已经被他翻得发黄、发旧了。马文芳说,因为村里离城里太远,信息又闭塞,所以买本适用的书特别费劲,他就特别珍惜买到的每一本书。1972年,21岁的马文芳终于等到了一个学习的机会,他考上了通许卫校,两年之后,拿到毕业证书的马文芳才正式成为村里的赤脚医生。

  主持人:您碰到过因为自己医术还不够高明,有救不了的病人吗?

  马文芳:非常多,作为诊所,也没有啥医疗设备,很多病咱有的看不懂,分不清,这时候我就把他转到县医院去。

  主持人:碰到这种情况您会是什么心情呢?

  马文芳:我的心情还是想学习,不学习、不前进是不行的,还是文化水平太低,我现在要求各个诊所得加强学习。再一个,国家应该多培训,让他们的技术提高一点,这样确实给农民看病难、看病贵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主持人:作为乡村医生跟城市里医院的医生相比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是不是说得会得特别多,中医、西医、内科、外科都得会?

  马文芳:农村医生是一个全科的医生,中医、西医、外科、内科,连妇科都得会。

  主持人:还有儿科。

  马文芳:还有儿科,农村的医生不分科,一个诊所就一个人在那儿坐着,就我自己在那儿坐着,其他的都是拿药、打针,分科怎么办?不分科。跟县里的医院不同,他们都是专科毕业,学得比较好,比较精。农村的医生全科还不是那么精,所以大一点的病都往县医院里转,能看了的看,看不了的不看。

  主持人:能完成这些工作就已经是一个合格的乡村诊所、乡村医生了是吗?

  马文芳:是,也通过考核,第一个,学校毕业了,学校毕业以后几年进行考试,如果考试当乡村医生合格,发一个乡村医生合格证,不合格就不发给你。

  主持人:在农村您一个人就是一家医院,如果您到城市当中去做一名医生行不行?

  马文芳:不行。

  主持人:为什么?

  马文芳:我的证是乡村医生合格证,没有职业医师证,所以上县里其它医院是不行的,毕竟是乡村医生。

  主持人:你没想过要考一个更专业一点的资格证书吗?

  马文芳:我估计也不见得能考上,毕竟学问太低了,也没有真正上过大学,考也考不上。再一个,作为一个乡村医生,好像没有这个资格去考试。

  主持人:连考试资格都没有?

  马文芳:对,没上过大学,不是大专,你根本没有资格做,像我只上了一年卫校,有资格去参加这个职业医生考试。

  主持人:虽说您在您的村子里是最棒的医生,您自己有没有也觉得其实现在农村的医疗条件,从医生的水平上来讲还是不能让人满意的?

  马文芳:确实是这样,作为农村来说,医疗条件差,设备简陋。再一个,技术人员少,所以真正还是满足不了农村看病的实际问题。

  多年来,马文芳的诊所主要靠他一个人支持,深更半夜接到乡亲的求助电话是经常的事儿。

  马医生:“你给他抓点药,我这有急事。”

  附近村子的一个老大爷突发冠心病,马医生安排好病人,背上药箱跑出了诊所。

  老大爷:马大夫,救救我,我快不行了……

  这位大爷的冠心病已经是老毛病了,每次犯病还都是赶在夜里。像这样的情况,每一次都只能十马文芳亲自上阵,而实在治不了的复杂病症,马文芳只能去外面请大夫过来临时帮一下忙。从2001年开始,马文芳资助了三名医学院校的贫困学生。

  主持人:您自己是医生,资助的三个学生正好又是医学院的学生,这是巧合吗?

  马文芳:不是巧合,我就是资助医学院的学生,我去找的三个学生到医学院去了。

  主持人:为什么专门资助学医的学生?

  马文芳:我知道病人苦咋苦的,病人痛苦是咋痛苦法,我是个医生,我最明白这一点,所以这三个学生万一要是失学了,没学好,在社会上就少这三个人去给病人解除痛苦。

  主持人:您觉得多一个医生就是病人的福分?

  马文芳:一点也不错。

  主持人:那您有没有想过资助的这三个学生,能够有一两个回来给您帮忙呢?

  马文芳:我到现在为止还没有这样想。

  主持:您的这个说法我挺意外的,您作为一个乡村诊所的乡村医生,难道不希望更多的年轻人到农村来,做一个乡村医生吗?

  马文芳:估计他们不愿意来,原来卫校一共是几十个学生,想当乡村医生的一共七个,可以说乡村医生确实都不愿意当,还不如去打工,所以我也不想让他们到诊所来。

  主持人:您会责备这些学生说,看看你们,一点责任心都没有,您会这么想吗?

  马文芳:我没有这样想,我就不相信他会来跟我。

  主持人:但您总有一天也会老,也会不再给病人看病了,怎么办呢?

  马文芳:怎么办,我叫我的儿子回来。

  2005年7月,马文芳的儿子马英豪从河南中医学院拿到了毕业证,像其他同学一样,农村出生的他很想在大城市找份工作,但父亲硬逼着他回到了村里的诊所。

  主持人:其他年轻人您不鼓励回来,把自己儿子叫回来,那您儿子乐意吗?

  马文芳:我儿子不愿意回来,非常不愿意,但是作为父亲,我都骂着、打着他也得回来。

  主持人:是,您明明知道孩子如果到大医院去,个人更有发展。

  马文芳:对,但是我跟他说了,咱这个诊所是爱心诊所,跟医院不一样,我老了,你如果再不继承,叫别人来,叫谁来?谁来继承咱这个诊所?所以开始儿子不同意,最后在没办法的情况下回来了。

  主持人:那他已经开始在诊所里工作了吗?

  马文芳:现在基本上在诊所工作了。

  主持人:有什么地方比您强,有什么地方不如您?

  马文芳:像看病他还不如我。再一个,群众看病找我的多,找他的比较少。学医的理论上他比我强点,总体来说还不如我。

  主持人:您觉得那种和乡亲之间情感上的亲密程度,跟您能比吗?

  马文芳:现在还不能比,但是他既然回来了,确实也有热情,也想把诊所继承下去,开好它,我说既然回来了,尽最大努力去干吧。

  主持人:现在在全国范围内,乡村医生有上百万人,您觉得怎么样能让乡村医生工作得更好,一个诊所能像您这样越做越红火,而不是越做越最后没有了呢?

  马文芳:当乡村医生,首先得对病人好;再一个,基础得扎实,能给病人看好病;再一个,价格能便宜点,能得到群众的信任。这样你看一个病,看了一个能传第二个,第二个能传第三个,这样利用薄利多销的方法,越来看病越多。如果这几条都不具备,你就不能生存。

  主持人:您刚才说不动员年轻人回来跟您一起做,那今后怎么办?幸亏您还有个儿子学医,如果您儿子也没学这个,又该怎么办?

  马文芳:那还得动员社会,还得多学习,还得叫他把这个诊所还得办起来,如果不办起来,农民看病难的问题真不是太好解决。

  央视新闻频道《新闻会客厅》播出时间:

  每周一至周四晚20:30-21:00

  《新闻会客厅》周五特别节目《决策者说》播出时间:

  周五晚20:20——21:00

  新闻会客厅 会见新闻当事人,敬请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