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一个绝对应该引起关注的事实:各地近年来在严厉打击贩卖、吸食新型毒品行为过程中发现,吸食者的年龄越来越低,仅黑龙江省禁毒部门截至去年的统计,全省抓获的16岁到35岁之间的毒品违法犯罪人员达到8000余人,占抓获总人数的70%以上,其中很大一部分是青少年。
禁毒部门和教育学者呼吁,低龄人群特别是青少年吸食新型毒品增加的趋势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应该尽快采取措施,遏制增长势头,加强对青少年拒绝毒品的教育。
好奇和无知,将懵懂少年推向吸毒的深渊
午夜的哈尔滨,夜色阑珊。
在一个迪厅内,疯狂的音乐伴随着此起彼伏的尖叫声,刺激着大厅内每一个人的神经。17岁的晓蒙和四个同学也夹杂在人群中,激烈地抖动着身体。常来蹦迪的她这次有些不同,有人推荐她服用了一种粉色的小药丸。“当时的感觉就是‘爽’,非常兴奋,我并不知道那是毒品。”现在的晓蒙终于知道那个小药丸就是“摇头丸”。
“其实我并没有想过要吸毒,只是觉得好奇,很想尝试一下。可是自从有了第一次,再不吃就觉得不过瘾,服用量也在逐渐增多。直到以后严重依赖,甚至无法正常读书和生活。”到了戒毒所,她听了工作人员的讲解后才明白,原来自己染上了毒瘾。
和晓蒙有一样经历的还有一个叫雯雯的16岁女孩。在一次大量吸食“K粉”后,她和几个朋友在包房里“玩刺激”,一直到公安人员在房间里将赤身裸体的她及四五个男人抓获时,她还在疯狂地跳着。“当时有人提议吃‘K粉’,说感觉会飘飘欲仙。见大家都吸了,我也加入了,后来就恍惚了,浑身燥热。不知道什么时候,一个朋友又叫来四五个男人,他们让我脱衣服……”自那次以后,雯雯离开了学校,被送进了强制戒毒所。而她的身体也发生了病变,最明显的就是诱发了心脏病,室颤、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等症状折磨得她面色惨白,嘴唇青紫,最近一段时间出现了肾衰竭症状,家人为此痛不欲生。
在与吸食新型毒品的未成年人交谈过程中,一个事实让工作人员格外吃惊:他们中很多人竟然不知道这些就是毒品,都以为是一种可以玩得尽兴的兴奋剂!
据医生介绍,相对海洛因、大麻和可卡因等传统毒品而言,人工合成的新型毒品直接作用和破坏人的中枢神经系统,使人兴奋或抑制并产生依赖性,长期服用可使人精神萎靡、小脑萎缩直至死亡。从事多年毒品打击工作的刑警王鹏举介绍说,新型毒品之所以容易被青少年接受,是因为海洛因等传统毒品多采用针管注射的方法吸食滥用,青少年尤其是未成年人对注射的方式有一定的抵触和排斥感,但新型毒品多为药丸,直接含服,感官刺激不强,很多未成年人容易放松警惕。另外,一粒摇头丸的价格在70元左右,一般人都能承受。歌舞厅是服食者的聚集地,一些利欲熏心的店主明知有人在吃摇头丸,但受经济利益的驱动,并不加以制止。从法律上讲,确定店主犯有容留他人吸食毒品罪需要有证据,目前这方面取证很难。
有关人士分析,近年来,青少年毒品犯罪的案例呈现出如下特点:一是违法吸毒者多为青少年,而且大多在抓获后并不知道自己在吸毒;二是吸食的大多为新型毒品。其中包括“摇头丸”“K粉”“冰毒”等;三是多为多人共同吸食。据他们调查,很多低龄吸毒者的“第一口”都是在同学聚会、蹦迪等活动中尝试的。
低龄吸毒者增加可能成为社会问题
“摇头丸”“K粉”俗称“迷魂药”,有强烈的兴奋和致幻作用,长期服用可造成行为失控、精神病和暴力倾向,过量服用则可造成猝死。这些危险的新型毒品在一些未成年人眼中,却“没有那么可怕”。记者曾就“识别新型毒品的危害”问题随机采访过部分迪厅里的青少年学生,他们的回答令人忧虑:“‘摇头丸’就是在跳舞时吃的,可以增添力量,跳起来不累,哪能上瘾呀?”“摇头丸怎么是毒品啊……”
黑龙江省禁毒教育基地主任孙英杰介绍,新型毒品大多为片剂或粉末,直接口服或融入饮料服用均可,片剂做工精美,形状新颖,颜色鲜亮,并且都有很好听的名字,比如绿色的摇头丸叫“绿色蝴蝶”、红色的叫“亚当”、金黄色的叫“郁金香”,这些毒品在外观和称呼上极易被青少年接受。
孙英杰说,新型毒品具有很高的毒性和危险,首先,容易破坏性释放人体能量。吸食新型毒品后,吸食者会出现亢奋,破坏人体正常代谢平衡。第二,新型毒品对吸食者的心血管系统有极强的破坏作用,容易导致心力衰竭。第三,容易引发人的性开放意识,吸食后的燥热让人无法忍受,并在药力的作用下放松对陌生人的警惕,极易引发性犯罪。
“一方面是打击新型毒品力度加大,另一方面却是吸食者逐步增加。”黑龙江省禁毒总队有关部门统计,近三年来,黑龙江省的毒品案件和吸毒人数分别增加6.8倍和11倍,每年全省破获的毒品案件都在5000起至7000起之多,登记在册的吸毒人员有4万余人。更为严重的是,青少年在毒品违法犯罪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如不尽快加以制止,低龄吸毒者增加可能导致更大的社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