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血压患者已过亿,然而血压控制率还不足5%,因此由高血压导致的中风、猝死等心血管死亡事件一直居高不下。怎样治疗能使血压降下来并保持稳定,减少中风、猝死等心血管死亡事件的发生是许多患者甚至医生想知道的。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中国医师协会循证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我国著名心血管专家胡大一教授在最近的一次学术会上报告上,治疗高血压必须采用新策略,即高血压治疗不仅单纯要把血压降下来,还要把血脂水平降下来,降压降脂两手抓,才能有效治疗高血压,降低心血管死亡事件。
胡大一教授指出,最近在美国心脏协会2005科学年会上发布的ASCOT临床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以长效钙拮抗剂氨氯地平(5~10mg/d)联合应用ACE抑制剂培哚普利(4~8mg/d)的治疗方案明显优于传统降压药物β受体阻滞剂阿替洛尔和噻嗪类利尿剂联合应用的治疗方案;而氨氯地平辅之阿托伐他汀进行降脂治疗,更可进一步显著降低冠心病主要终点(冠心病死亡和非致死性心肌梗死),以及脑卒中、所有心血管事件和血管重建术、所有冠心病事件等次要终点。因此,重视及尽早充分控制高危高血压患者的血压达标,关注胆固醇,联合他汀降脂将是高血压干预治疗的新策略。
胡大一教授回顾了国内外高血压治疗的历程,说高血压治疗最早在50年代几乎没有降压药,许多人对50年代有两个人的死亡印象很深,一个是斯大林,一个是徐悲鸿,都是因为高血压引起的,可以说也是英年早逝。那个年代确实没有征服高血压的药物,随后有了印度的罗夫莫,最后合成了利血平;到了60年代,文化大革命期间才知道有心得安,开始有降压药了,后来又有了优降宁(这是个引起很多副作用的药物,现在都不用了)。这些药物把血压降下来了,高血压急症明显的减少,脑出血明显的减少,确实取得很大的成功。
但这些药物在降压过程中,一直有两个核心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一个是虽然脑卒中减少了40%,但是并不是非常的满意。第二是心肌梗死只降了16%,是预期的一半,这么多年一直没有一个明确的原因。到了80年代,也是循证医学开始引进的时代,大家就寄希望于新型的降压药,就是ARB(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寄希望于α阻断剂。但结果证明,单纯降压的结果还是如此。同时,以往我们也一直不清楚,高血压的病人是否需要降脂治疗。新的临床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高血压病人一手降血压,一手利用他汀降血脂,就可以把脑卒中进一步下降的同时,使心肌梗死大幅度的下降,这必将对高血压治疗策略产生根本性的变革。
胡大一教授同时指出,虽然临床试验用了很多新型降压药,但降压药物不管你用新的、老的,最主导的作用还是降血压,只有要把血压降下来,就能减少脑卒中、减少心肌梗死。降压达标依然是治疗高血压的主线,作为一个研究者,大家强调新降压药有其他意外的好处,可以做很多的试验,但是对老百姓来说,最重要的还是降压达标。同时,在降压的基础上时候进行降脂治疗,将使更多地人获益。而对于是否高血压病人都应使用新型降压药,胡大一教授认为应该用新的降压药物,因为它首先能够更多的减少脑卒中、减少心肌梗死,可以突破过去的极限;其次,新型药物有大量的临床试验证明有效,我们至少应该把有限的资源用于有效药物,不要用于没有确切疗效证据的药物;同时也应该进行不同类型的分类,富人有富人的用药,穷人有穷人的消费,吃便宜的降压药也不能说没有作用。很多人英年早逝主要是死于无知,不是说没有钱消费这些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