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焦点
2005年12月19日,由海淀区政府出资1000万元兴建的上地医院试诊。由于收费低廉,上地医院也被媒体称做北京首家惠民医院。
但就诊者担心,上地医院的诊疗低价能否保证医疗质量不下降,低价能坚持多久?
医院管理者担忧:由于目前在政府层面还未对平民医疗达成政策上的共识,医院目前提出的“六免八优惠”措施究竟对什么样的贫困人群适用?而海淀区政府也认为,仅仅一所上地医院是远远不够的,除了惠民医院,能否引导公立医院提供廉价医疗服务?
2005年12月19日,上地医院妇产科,海淀区居民刘芳(化名)前来就诊。这是刘芳怀孕8个月以来第一次到“大医院”看医生,当天也是上地医院试诊日。
同日,上地医院在一家私立学校的原校址改建试诊,这也是北京首家惠民医院。消息甫一传开,上地地区诸多患者蜂拥而至。医院统计,试诊当天接诊了100多位患者。
相比较患者的期望而言,上地医院院长王玲有些担忧。对于医院的优惠减免措施,王玲表示只有药价下调5%付诸实行。其他的优惠项目,她则不愿过多宣传。
王玲担心的是,医院怎么才能让真正困难的人看得起病?对那些没有任何政策保障的外地打工人群,应该适用什么样的优惠措施?
0.71元可治好肺炎
大学毕业后,刘芳和丈夫在上地地区的IT公司打工,每个月的工资够在北京生活,但她没有医疗保险。“只能期望自己不生病,不去医院,或者吃点药能扛过去。”刘芳说,怀孕后,她每隔两个月去住所附近的小诊所做B超。
听说上地医院试诊第一周不收挂号和诊疗费,刘芳就拽着丈夫一起过来。
做完B超出来,刘芳高兴地说,这里的B超只要38元,和私人诊所的价格差不多,但比私人诊所的环境好,医生更值得信任。
“没交挂号费,没交诊疗费,就花了5块钱买了一瓶药水,打了一针。”二楼换药室门口,海淀区上地街道后营村村民郭后德挽着撩上胳膊的衣服,憨厚地笑着说。39岁的郭后德是该院第一位打针的病号,“以前,胳膊疼一次要花五六十块钱。”
医疗费用低廉是上地医院最大的特色。上地医院药房主管主任毛应伦介绍,首批备存的525种药物里,超过100块钱的只有6种,65%以上的都是小包装、每份不超过20块钱的常用药。
“比如说抗菌抗炎常用的注射用青霉素钠,一般医院药房最低只售400万单位的,1.98元;但根据成年人轻度疾病的治疗需要,上地医院药房向患者的起售量降低到80万单位,0.71元。也就是说,如果是普通的肺炎或扁桃体炎,在上地医院花7毛1分钱,就差不多能治好。”毛应伦说。
除了低成本运行维持普遍低价外,上地医院在开诊前,还针对贫困人群提出“八优惠和六减免”措施。包括:对所有患者药品零售价全部下调5%;对“三无人员”医疗费用全免;低保人员挂号费、诊疗费、血尿便三大常规检查费用全免;失业人员挂号费、诊疗费全免等。
旧设备检查是否有误差
基于让患者享受低价医疗的初衷,上地医院尽量控制患者细节上的开支。
上地医院院长王玲介绍,医院基本医疗设备几乎都是区内另外两家公立医院——海淀医院和海淀妇幼保健院更新调剂下来的“旧货”,“这样做,是为了减少医疗成本,最大程度地降低群众的看病费用”。
王玲举例说,一般医院的妇产科是“打包服务”,产妇一进医院,就须要购买被褥、尿不湿、婴儿盆和一次性拖鞋等等一系列附加服务用品。即使是顺产,一次分娩的价格最少也要2000元至3000元;剖腹产则高达6000元至7000元以上。但上地医院鼓励孕妇从家里带齐这些东西,因此,分娩的价格最低可以降到1000元。
“唯一担心的是,这里的医疗质量能否保证。”刘芳说,目前还没有确定在上地医院生产。
让刘芳产生疑虑的是,她看到上地医院B超棱角的漆都被磨掉了,“这样的旧设备,检查结果是否有误差?”对患者的担忧,王铃的解释是,降低成本是在保证医疗质量的前提下进行的,虽然是调配过来的旧设备,但都能够正常运行。王铃举例说,在妇产科检查中对孕妇的保护,别的医院使用的是两块钱一个的塑料薄膜,上地医院使用的是两毛钱一个的垫子。
如何激发医生积极性
除了保证低价不低质外,上地医院如何确保医生的执业水平,也成为公众关注的问题。
由于上地医院仍处于试诊阶段,一些外地医生在北京行医的执业资格证仍在审批程序中,目前的门诊医生来自海淀医院和海淀区妇幼保健院的副主任以上医师。
王玲透露,政府对上地医院的职工工资实行全额财政补贴。具体标准是,每位医护人员每月3000元。
这样一来,医生的工资待遇与处方金额脱钩。王玲认为,这是从根本上遏制医生开大处方、滥用药,以及对患者进行不必要检查的办法。
尽管如此,海淀区公共委副主任于小千也坦言,国外曾有过平民医院因政府的完全补贴和扶持而失败的例子。“就是因为医生的收入无法激发他们提供高质量医疗服务的积极性。”
因此,海淀区公共委的做法是,医院每一位医生、护士的月收入由三部分组成,即基本工资、岗位工资和绩效工资。也就是说,每月的固定工资总额虽然不变,但每个人的收入则根据工作成绩灵活调配。
于小千表示,上地医院将尝试实行所有医技人员招聘制,所有的岗位通过竞聘产生。
政府应该补贴多少
上地医院开诊之初,海淀区政府明确,作为定点的低保人群就诊医院,区内低保居民在上地医院看病,每年超过500元以上的诊疗费用由政府补贴。
海淀区民政局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海淀区共有低保人员11682人,民政局每年报销费用约100余万。
但在上地地区,更多的普通居民和贫困人员可能是没有北京市户口、也不可能享受北京市低保的流动人群。
“比如一个没有户籍,也没有暂住证的流动产妇,手里就攥着200元钱,挺着大肚子马上要分娩了,她不可能有低保证明,那么上地医院收其住院,为其接生。但生了孩子之后,按照分娩最低价,产妇仍拿不出的800元钱应该怎样补贴,怎样入账?”于小千说,惠民医院应该具备哪些政策的扶持,一年需要的政府投入是多少,应对什么样的就诊者做出什么程度的医疗补贴和减免,这些问题都需要在在上地医院的实际运行中求得解决办法。
于小千表示,海淀区医疗资源的主管部门——海淀区公共事务委员会正在对海淀区低收入居民以及贫困流动人口的医疗需求进行调查和评估,而目前,上地医院的“八优惠六减免”仅仅是个体的尝试。
近300万居民的需求
两年前,上地医院筹建时,海淀区政府认定,要在上地地区建立一家满足公众基本医疗需求的平民医院。
而据海淀区政府的统计,海淀区有近300万常住居民,其中70%是普通收入居民,另外,低保、低收入和三无(无工作、无收入、无社会保障)贫困人口占到10%~15%的比例。
海淀区主管卫生的副区长赵建忠认为,一所上地医院显然无法满足全区居民的基本医疗需求。
因此,海淀区政府2006年的公共卫生规划中,还有两家惠民医院初显雏形。
海淀区公共委常务副主任于小千介绍,目前公共委正在筹措资源,改建西站附近的羊坊店医院,2006年底前,这里将针对海淀南部的老市区平民,开诊第二家惠民医院;未来,还将在海淀半山区的海淀北路一带,再建一所惠民医院,以满足农村贫困人群基本看病、治病需求。
另外,在建设惠民医院的同时,海淀区公共委还希望对辖区内所有公立医院进行政府主导的资源调配,“比如海淀医院和海淀妇幼保健院,在现有医疗项目发展的基础上,政府统一引导它们单独开辟一个区域,向周围社区的平民提供廉价、基本的医疗服务。”于小千透露,海淀区公共委目前已经草拟了针对“平民医疗、政府补贴”的具体政策,目前待提交区人大审议。
于小千的目标是,未来5年内,居住在海淀区的每个人都能就近、及时、看得起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