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上市 全新改版

专业人士谈中国医疗“美国病”成因及对策

2005-8-12 0:0 【

  近一个月以来,我国十多年来的医疗卫生制度改革受到了激烈的批评。主要的评论意见认为,目前我国的医疗卫生制度改革基本上是不成功的。而其中的一个依据是,中国的医院患上了“美国病”。

  所谓“美国病”,就是在市场机制的激励下,医生一般都有提供过度服务的积极性。不过,美国还没有开大药方的现象,因为美国的医和药是分开的,但美国的医疗过度服务,主要表现在对手术的偏重上。即明明患者不需要动手术,医生就是给你动手术,或者经常让你接受不必要的检查。中国的医院也患上了“美国病”,过度提供服务,但中国特色是开大药方。而被迫接受大药方的不愉快经历,相信很多读者都碰到过。

  还有一组数据非常醒目地摆在我们面前。日前,卫生部部长高强承认,我国医疗服务体系虽有很大的发展,但与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突出。高强引用卫生部一项调查结果说,群众有病时,有48.9%的人应就诊而不去就诊,有29.6%的人应住院而不住院。他认为,这些数字“充分说明了群众看病难的基本情况”。

  在这样一种社会情绪下,医院被认为是新的不公平的源头,而医生早已不再享有“白衣天使”的崇高评价了。

  造成这种情况的具体原因,高强自己分析为:1.卫生发展落后于经济发展。中国有13亿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22%,而卫生总费用仅占世界卫生总费用的2%.他说,要解决群众看病难问题,最根本的方法还是要加快发展壮大医疗卫生资源。2.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医疗卫生体系呈现倒金字塔型,高新技术、优秀卫生人才基本上都集中在城市的大医院,而农村和城市社区缺医少药的局面没有根本扭转。3.医疗保障体系不健全,相当多的群众靠自费就医。2003年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有44.8%的城镇人口和78.1%的农村人口没有任何医疗保障,基本上靠自费看病,患病群众承受着生理、心理和经济三重负担。4.公立医疗机构运行机制出现市场化倾向,公益性质淡化。高强说,公利医疗机构出现了主要靠向群众就诊收费维持运行和发展的状况。有些医疗机构盲目追求高收入,甚至为了追求收入而损害群众利益。5.药品和医用器材生产流通秩序混乱,价格过高。如国家审计署曾对卫生部和北京市所属10家大型医院抽查5家药厂46种药品,其中有34种药品成本申报不实,平均虚报1倍多。

  卫生部长的这番接近于自责的表白透露出了我国医疗机构体系中的“美国病”病根,显然,这与构建和谐社会的理想目标相差实在太远。

  然而,“美国病”病根能够在近几年的时间里,大面积地蔓延开来,责任也不能够完全由卫生部门来承担。

  笔者认为,有关医疗卫生系统的改革,我们从一开始就低估了其必须支付的经济成本。那种“给政策、不给钱”的改革思路,最后只能使必要的改革成本被摊派到就医者的头上。而当市场机制———实际上也仅仅是价格机制进入这一系统时,就医者又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处在明显的弱势地位。与此同时,却没有相应的市场责任机制提供必要的监督和纠正。这也是医疗卫生体系改革游离于和谐社会目标之外的体制外因素。

  改革当然没有回头路可走。应该明确的是,“十一五”期间,公共财政的支出中,必须加大对公立医院的基本投入。填补医疗卫生公共事业发展的资金缺口,扼制医院的利益最大化冲动。同时,还应立法规范医务人员的收入,必须将之完全纳入事业经费的支出体系,并切断其同医药厂家之间的经济联系。也只有这样,我们的医疗机构才能够离“美国病”远一点,而离和谐社会近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