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上市 全新改版

专家称医疗机构应公益非营利 倡政府主导

2005-8-23 0:0 【

  近日,通过央视资讯ePanel会员调查系统进行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来自全国733名30岁以上公众中有90.0%的人对10年来医疗体制方面的变化感到不满意。卫生部有关官员此前曾明确表示,当前医疗服务市场上出现的“看病贵”、“看病难”等现象,根源在于我国医疗服务的社会公平性差、医疗资源配置效率低。

  一时间,医疗改革成了热门话题。为此,记者再次走访了广州市医疗行政部门、医院管理人士和专家,就医改将走向何方、如何规范医疗行为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医院 病人出院也应制定标准

  目前患者何时出院全由医生说了算,易造成混乱

  海珠区某三甲医院的医务科副科长介绍,“我国现行医改基本不成功”的问题,跟医疗法规不健全不无关系。比如,不少患者反映有医院故意挽留病人住院,导致医疗费用增加等问题,主要还是缺乏一个规范的“出院诊疗标准”。目前,各医院所实行的仍然是医生自己的判断标准,势必造成混乱,患者也没有讨说法的依据。

  省政协委员,广州市儿童医院院长曾其毅亮出了自己的三个观点:第一,全盘否定10年的医疗改革是有失公允的;第二,医疗机构的定位必须是一个国家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国家必须承担医学领域的教学科研,疑难重症的及时救治以及社区的基本医疗和全民的预防保健。

  对于医疗机构走市场化道路,曾院长有两方面意见。首先,部分民营医疗机构走向市场也许是好事。因为市场竞争“可以使价格下降,可以使服务提高,可以使顾客获利。”但“市场是以利益驱动的,与医疗保障体系的根本目的有冲突。”这两方面之间需要充分的研讨。

  中山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王深明院长认为,目前,市民普遍认为“看病贵”,其中的一个说法是大医院诊疗费高。而三甲医院的费用肯定要高于二级和一级医院,这样可以通过价格来分流一部分患者到社区。然而很多患者看个感冒也要挤到大医院,主要还是不相信小医院。国家的医改政策也应考虑改善社区医疗。

  医药 企业虚报成本抬高药价

  一注射针剂造价32元申报时却达到266元

  据了解,国家审计署对卫生部和北京市所属10家大型医院的药品和高值医用消耗材料的价格进行了审计,同时也抽查了一些企业,发现不少生产企业虚报成本,造成政府定价虚高。在抽查的5家药厂46种药品中,有34种药品成本申报不实,平均虚报1倍多。某企业生产的一种注射用针剂,实际制造成本每瓶 32.07元,申报却达到266.50元,虚报7倍多。某规格的球囊报关价每个496.2元,一级代理商批发给二级代理商的价格达到3600元,二级代理商卖给医院时达到7000元,加价13倍多。再加上医生开大处方拿回扣,造成了“药越贵越好卖”的怪现状。“医药分家”也成为了呼声很高的医改热点。

  广东省卫生经济学会副会长胡正路则认为,这并不能解决“看病贵”的问题。他指出,药价虚高是一个系统问题,从药厂虚报成本价、新药审批、物价部门定价、各级代理商的层层加价、医生开药方拿提成,这整套系统每个环节都注入了不正常的利润。仅截断最后一个“医药分家”问题,根本不能实现药价降低。医药分家之后,医院为了生存可能会提高诊疗费、检查费等费用,或者增加一些收费项目。而患者在医院买药和去药房买药,价格是不会改变的,可能去药房买的更贵。核心问题是国家要建立完善的药价监管体系,从成本核算到流通环节的各项费用消耗、医院赚取的药价利润都能进行监测,并调动商业保险等监控手段进行制约平衡。

  医保 广州再扩大医保覆盖面

  个体户外来工等人群将纳入,计划年内实施

  “小病不保、大病保不了”是群众对现行医保制度的最集中的怨言。广东省卫生经济学会副会长胡正路指出:“其实医疗服务的不公平主要根源还是在于医疗保险体系的不完善,而这个也正是整个医疗体制改革的主体。”政府应该将资金重点投入到农村、乡镇群众的医疗保险中去,同时也不应该把包袱卸给企业单位,“毕竟还有很多农民、退休人员等人群没有获得这种保障。”记者昨日采访广州市医保中心得知,一套解决医保覆盖面偏低问题的方案正在酝酿之中。

  在昨日的采访中,一名来自广州市劳动保障体系的人士告诉记者,目前广州市内已有150万人加入到了医保当中,再加上参加公费医疗的15万人,拥有社会医疗保障的人数已达到165万人。为了稳步地扩大医保覆盖面,广州市劳动保障局已根据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制订相对特殊的医保政策,拟将一些特殊群体,如本市灵活就业人员、个体工商户业主及其雇工、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的非本市户籍从业人员以及本市城镇区域内的失地农转居人员,纳入医疗保险范围。此项工作目前已进入报批阶段,并在积极进行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及加紧制定宣传计划,预计该方案可在年内实施。

  改革 市场主导型不适合中国

  专家倡导政府主导型,强调医疗机构非营利性

  广东省卫生厅廖新波副厅长指出,医疗体制关键是改革的方向必须明确,配套的政策要完善,改革的效果是以改善公民的就医环境而不致使看不起病和病不起。他认为眼下当务之急是研究社会医疗保险和发展中的商业保险问题。如何发展市场经济下医院之间的合作关系也是接下来必须深入研究的课题。

  廖新波认为,医疗机构应该强调它的公益性,而不是营利性。市场主导型的“美国模式”并不适用于中国,因为这种模式下,公立和私立医院都在市场上平等竞争,政府除了严格监管外,只负责为穷人、老人医疗埋单。市场主导的结果是,医疗服务越来越好,但医疗价格也越来越高。他更倾向于政府主导型。

  卫生部政策与管理研究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卫生管理学专家梁浩材教授认为,理想中的医疗体制坚持区别对待的原则:既要发展基础医疗,又要发展高端医疗;既要增加政府投入,又要引入市场机制;既要发展公益医院,也要允许部分医院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