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前我们的科教文卫是做得好的,但是改革的一盆水泼出去,好的坏的都泼了。”
“目前中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基本上是不成功的。”7月28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副部长葛延风对外界宣称。
日前,“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课题组的最新医改研究报告正式发布,葛延风担任课题组的负责人。报告认为,中国医疗服务系统的公平性下降,卫生投入的宏观效率低下;现在医疗卫生体制出现过度商业化、市场化的倾向,违背了医疗卫生事业的基本规律。
这份调查报告对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进行了总体性评价和反思,并提出了医疗改革的新框架。
7月30日和31日,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李玲教授、清华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李楯教授分别接受《新民周刊》专访,对中国医疗体制改革发表了各自看法。
中国染上了“美国病”
李玲:所谓美国病,就是在市场机制的激励下,医生一般都有提供过度服务的积极性。美国没有开大药方的现象,因为美国的医和药是分开的,但美国的医疗过度服务,明明不需要动手术,它就是给你动手术,或者是经常让你接受不必要的检查。
中国的医院也患上了“美国病”,它与改革前完全相反了。那时候医生没有积极性,而现在是过度提供服务,中国特色是开大药方。
克林顿当政后,美国医疗制度已到非改不可的地步。他大力推行管理保健。所谓的管理保健就是把保险和医院合二为一,保险能够强力控制医院行为。人们一旦有了保险,就巴不得多用一点,反正已经支付了保险费。怎么控制医生和患者过度的消费倾向呢?就要靠保险公司的力量来控制。美国人管理保健的理念我们没有学到。
结果,中国医院改革染上了美国病,却没有学到治美国病的招。
李楯:“美国病”这个提法最初是由一位在美国的博士提出来的,概括一下就是:学企业搞承包,学学校搞创收。当时卫生部门的改革思路就是引进激励机制,刺激医院多挣钱来平衡资金,没有考虑到政府应该为国民健康负责。
李玲:这个激励机制让院方从药价里提成,高新服务实行市场定价,以国家医院的招牌来进行营利活动。它实际上是把市场化最丑陋的一面过度放大了。在公平竞争的环境下还有市场环境的压力,但是中国的医院没有这种压力,又缺乏政府的监管。
李楯:一些中国的医院和医生占到了两个体制的好处,他们既占了计划经济体制下垄断的好处,又占了市场经济体制下赚钱的好处。
医疗保障不应完全市场化,它是国家税收的二次分配,就是国家埋单,公民受惠。衡量医院可以用盈利作为一个标准,但是这样衡量一个医生是不行的,衡量药厂也不行。要形成一个真正良好的市场,公平的市场,需要政府管辖某些领域,需要政府制定标准。
李玲:科教文卫,特别是医疗领域,我们确实要分清市场能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经济体制改革的思路不能适用于科教文卫改革。即使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科教文卫领域政府的干预也是非常大的。因为这几个领域非常特殊,属于经济学上 “市场失灵”的领域。改革前我们的科教文卫是做得好的,但是改革的一盆水泼出去,好的坏的都泼了。
人的行为在一定的激励机制下非常相像。中国的案例进一步证实了市场机制在医疗卫生领域的失灵。确实,市场机制能够带来效率,能够最快地引进高新科技,促进医疗的发展,但是它没有兼顾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