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骨,下颌骨,骨盆,手脚关节……使用人造骨骼来“武装自己”将不再是天方夜谭。记者17日从上海市科委获悉,上海市刚获得国家科技奖的“个性化假体”项目又有新的进展。人造骨骼配合手术导航系统将有助于骨骼重伤、畸形的患者重新找回身体的“支点”。
据该项目负责人、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王成焘介绍,“假体”是指骨组织的人造替代物,即用生物材料制作的人工关节和人工骨。其专门针对骨骼重伤、畸形患者。目前中国每年这类潜在患者约30万人。
根据病患的需求,上海交大用5年时间研发出了该系统。在拍摄患病部位的CT后,通过Med Graphics软件进行三维图像处理,制作出几何模型。然后在结合人体力学和生物学的精确仿真后,一根根惟妙惟肖的“骨头”便出来了。目前上海的“人造骨家族”已经包括了髋、膝、肩、肘、踝、腕关节,及骨盆、长骨等20余种特殊假体,这些假体具有原有骨骼的力学和生物学功能,可以实现替代。
王成焘表示,目前国际上人造骨骼都是“天价”,以半骨盆为例,价格为15万到20万元。而除了价格以外,时间上的延误和沟通上的缺乏也对患者非常不利。而上海市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人造骨”的价格只为进口产品的1/4到1/5.
据透露,今年人造骨骼配合手术导航的系统将进行产业化推广,不久之后,医生将可以在手术室中放置该导航系统,显示器上能够时刻反映换骨处的物理和生理数据,同时,手术刀的轨迹也可以从屏幕上分辨出来。王成焘表示,该技术能保证换骨误差在1毫米以内,让这些骨骼在人体内可以真正做到“以假乱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