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科学家近日揭露了基因对于人类害羞的重大作用,报道说,害羞者的大脑当中,和化学物质5-羟色胺有关的基因更短。而那些最初有羞怯倾向的人,有三分之二的人长大后仍是这种性格。
许多科学家认为,害羞之谜也许就存在于这些难以捉摸的性格差异中。害羞的人通常具有目光游离、总爱耸肩和远离人群的姿态,这是一种看上去很痛苦、很糟糕的状态。儿科教授威廉。加德纳说:“我将害羞当作人类性情正常范围内的一部分。”
羞涩的人更有可能是内向型的人,但内向型的人不全是害羞的人。
人们感到害羞,肯定有其原因。但这并不仅是一个人性格内向的问题。哈佛大学心理学家杰罗姆。卡格恩说:“当我们同陌生人在一起时,害羞要比正常紧张或半信半疑的焦虑状态更强烈。羞涩的人更有可能是内向型的人,但内向型的人不全是害羞的人。”
卡格恩说,我们当中有超过30%的人是羞怯型的人,但其中有很多人自己都不愿意承认。今年年初,意大利米兰圣拉菲尔大学公布了一项调查结果。心理学家马可。巴特格里亚博士找了49名三年级和四年级的小学生,根据他们的害羞程度分了小组。孩子们被要求辨认一系列面部表情各异的照片,比如欢乐、愤怒、以及没有任何感情的照片。结果发现,害羞程度高的儿童始终难以解读那些愤怒和没感情的照片。
而同时的脑电波记录显示,那些害羞程度高的儿童,其大脑皮层的活动水平更低。大脑皮层涉及的思维非常复杂,这表明原始的扁桃体活动水平更高,研究人员能从这个区域检测到焦虑和惊慌。巴特格里亚博士最后总结到,害羞的儿童不擅长解读人的面部变化,这些被其他儿童当作情感交流的暗示信号,到了警惕性很高的他们这里,就会感到不安。
害羞者的大脑当中,和化学物质5-羟色胺有关的基因更短。
虽然没人宣称基因是羞怯之谜的全部答案,但多数研究人员认为,它至少起着一定作用。精神病学家迈克尔。米恩尼说:“总的来说,那些具有这种基因的人会更加羞怯,而且对压力的反应更加敏感。”米恩尼刚刚完成了为期两年对胆怯和压力的一项研究。
即使某人天生就具有倾向羞怯的基因,但是什么原因最终促使他长大后成为一个害羞的人呢?这首先要取决于后天环境。
20多年前,卡格恩对一批具有羞怯性格倾向的2岁儿童进行了一项长期研究。等孩子们长到十几岁时,卡格恩又对他们进行了追踪调查。在所有这些研究对象中,那些最初有羞怯倾向的人,整整有三分之二的人长大后仍是这种性格,但有三分之一的人克服了这种抑制作用。
施瓦兹说:“父母的养育方式、环境和社会机遇-所有这些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卡格恩指出:“如果你天生就很害羞,那么你很难成为比尔。克林顿这样的人,但你可以朝他这个方向靠拢,发展成介于两者之间的性格。
背景知识
5-羟色胺是什么?
5-羟色胺是人脑中有用的一种神经化学物质,它的作用主要是传递神经信息。5-羟色胺可以直接影响人的心理功能和生理功能,比如人的喜怒哀乐、睡眠、食欲等。
当5-羟色胺浓度过高时,人会产生过度兴奋现象;如果5-羟色胺浓度过低,又会产生一系列精神和心理上的病态,比如焦虑,惊恐,最主要的是抑郁情绪,从而引发恐怖症、强迫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