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岁的王先生终于痛痛快快地和家人过了一个喜庆团圆的春节。用他的话说:“多亏空军总医院医生把我脖子上的血管开通了。脑子有了营养,全身都带劲。”空军总医院神经外科为王先生采用的是“椎动脉内膜切除术”,这项技术的开展将有效预防脑梗塞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
去年10月,有着30年高血压病史的王先生突发脑梗塞,经及时治疗有所恢复,但头晕、四肢软弱、生活不能自理……在亲人的陪同下,他来到了空军总医院神经外科,检查发现,王先生除了有陈旧性脑梗塞病灶外,还患有严重的椎动脉硬化症,因硬化所形成的血管斑块几乎将椎动脉完全堵塞,病人很易发生危险。空军总医院神经外科尹震主任介绍说:颈部动脉狭窄是造成脑缺血脑梗塞的一个重要原因,80%的脑梗塞是脑缺血造成的。脑梗塞是引起老年人死亡的重要原因,发病后1/4的患者在1年内死亡,幸存者中半数生活不能自理,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
尹主任说,椎动脉硬化狭窄是完全可以用介入施放血管内支架手术进行治疗的,但施放内支架有一个先决条件,即椎动脉狭窄程度不超过50%。遗憾的是,王先生的椎动脉硬化得实在太厉害,已经超过了90%,错过了放内支架的机会。如果转入血管内科进行保守治疗,等于宣判他“死刑”,惟一能够解除他痛苦的只有一条路:切开椎动脉,将狭窄部位的粥样硬化斑块连同动脉内膜一起切除,使狭窄的动脉管腔恢复至正常的口径。“颈部血管开刀”在欧美作为预防中风的常规手术已经开展了20余年,使脑梗塞发病率明显下降,但在我国只有10余年历史,而且只是开展了对颈动脉内膜的切除术,对椎动脉动刀,尚没有先例。为了解除王先生的病痛,尹震主任与程钢戈、张宝国副主任等医师多次进行病例讨论,反复论证,决定率先施行颈部椎动脉内膜切除术为王先生治疗。
手术是在全麻下进行的,医生在患者的颈部切开了大约5厘米的口子。椎动脉在很多层颈部肌肉之下,分离并暴露起来极其困难,医生们小心翼翼地分离开一层层肌肉组织,终于显露出隐藏在深处、硬化得如同一根铁丝一样的椎动脉。接下来是阻断要切开的部位,时间不能超过30分钟,否则,即使完成了手术,也会造成患者脑缺血时间过长而发生危险。术中,医生用血管夹阻断动脉及相关分支血管的同时,在显微镜下切开了椎动脉病变部位,用特殊器械仔细而迅速剥离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冲净血管内斑块碎屑,如同绣花般缝合好血管切口,松开阻断血管夹,硬化的血管也有了弹性,血液在血管里畅快涌动,这一过程仅用了28分钟。手术后第三天,王先生已经能在病房里活动自如。近日,该院又成功为一位70岁高龄患者同时进行了颈动脉、椎动脉内膜切除手术,目前患者恢复良好。
为王先生成功施行手术后,尹主任强调,要警惕椎动脉硬化给人类造成的伤害。他形容说,缺血的大脑就像一棵濒于枯死的树,及时浇水能使它获得新生,而一旦枯死,则再多的努力也无济于事。发现疾病应及时手术,使大脑得到正常的血供。他建议:有高血压病史的人以及年龄超过60岁的老年人,尤其有吸烟史的男性,每年应进行一次颈部动脉的超声检查,有缺血症状及颈动脉、椎动脉狭窄的患者应尽早进行介入手术治疗,采取妥善措施,将疾病控制在萌芽状态。
近年,我们曾为读者朋友介绍过颈动脉内膜切除术。颈动脉与椎动脉一字之差,两者的区别在哪儿?为此,我们与尹震主任取得了联系,请他回答有关疑问。
颈动脉、椎动脉手术有何区别?
尹震主任回答说,脑供血有两大系统,一是颈动脉,供应大脑;另一是椎动脉,供应脑干、小脑。脑干是生命中枢所在,因此,手术治疗的范围是不同的。此外,椎动脉细、解剖位置深、血管壁薄,手术难度较大。
什么样的病人适合椎动脉内膜切除术呢?
尹震主任说,椎动脉硬化斑块形成导致动脉狭窄后,病人会出现相应症状,如病人会有间歇性头晕,恶心、呕吐,偏盲、黑蒙、视力障碍,肢体运动障碍(共济失调,如病人走着走着摔跤等等),吞咽困难,一过性意识障碍。如病人有上述表现,可去医院检查,看是否有椎动脉狭窄、脑供血不足。
病人如去看病需要带什么材料?
尹主任说,病人如果已检查过CT血管造影或磁共振血管造影(特别是颈部血管的造影),及颈部血管彩超,请带上。
该手术主要风险是什么?
手术并发症。尹主任回答,但由于椎动脉梗塞死亡率高,权衡利弊,手术利大。
该手术远期疗效如何?
尹主任说,国外资料显示,此手术远期疗效较好,但病人术后在一定时间内仍要在医生指导下用些药物,主要作用是抗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