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上市 全新改版

琼首例猫抓病患者死亡

2005-3-9 0:0 【

  人民网3月9日综合消息  人民网记者日前采访海南武警边防医院骨科姜国祥主任,了解近期媒体所报道海南首例“猫抓病人”的情况,姜国祥证实病人已死亡。他说,目前该病在我国鲜有报道,有必要让公众了解该病的病理和防治常识。

  姜主任介绍,猫抓病是由汉赛巴通体经猫抓、咬人体后而引起的传染病。临床表现多变,但以局部皮损及引流淋巴结肿大为主要特征。其病原体已基本肯定,归属于立克次体目、巴通体科的巴通体属而命名为汉赛巴通体。该病原体为一种革兰氏阴性细小微弯取杆菌状巴通体,在普通培养基上不易生长。

  其传染源主要为猫,尤其是幼猫和新领养的猫,其它尚有狗、猴等。90%以上的患者与猫或狗有亲密接触史,75%的病例有被猫或狗抓、咬伤的病史。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及青少年占90%.美国的一项调查显示,猫抓病患者占出院病人的1.5~9.2/10万人。

  “猫抓病”临床表现多样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在被猫抓、咬后3~10天,局部出现一至数个红斑性丘疹,疼痛不显著;少数丘疹转为水疱或浓疱,偶尔可穿破形成小溃疡。经1~3周留下短暂色素沉着或结痂而愈。皮损多见于手、前臂、足、小腿、颜面、眼部等处,可因症状轻微而被忽视。

  二、局部淋巴结肿大:抓伤感染后1~2周(5~50天),90%以上病例的引流区淋巴结呈现肿大,以头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处常见。初质较坚,有轻触痛,直径1~8cm不等。25%患者的淋巴结化脓,偶或穿破形成窦道或瘘管。肿大淋巴结一般在2~4个月内自行消退,少数持续6~24个月。邻近甚或全身淋巴结也见肿大。

  (三)全身症状:大多轻微,32%~60%有发热(>38.3度)、疲乏(29%);厌食、恶心、呕吐、腹痛等胃肠道反应伴体重减轻(14%);头痛、脾肿大、咽喉痛和结膜炎各占13、12、9和5%.结膜炎伴耳前淋巴结肿大系猫抓病的重要特征之一,有助于诊断。

  (四)不常见临床表现及并发症:根据大系例(1250例)的综合分析,少见的临床表现及并发症有脑病(2%)、慢性严重的脏器损害(肝肉芽肿、骨髓炎等,2%)、关节病(关节痛、关节炎等,<1%)、结节性红斑(<1%)等。其它尚有短暂性斑丘疹、多形红斑、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腮腺肿大、多发性血管瘤和内脏紫癜(多见于HIV感染者)等,均属偶见。

  脑病在临床上常表现为脑炎或脑膜脑炎,发生于淋巴结肿大后1~6周,病情一般较轻,很快恢复,脑脊液中淋巴细胞即蛋白质正常或轻度增加。重病症者的症状常持续数周,可伴昏迷及抽搐,但多数于1~6月完全恢复,偶或致残或致死。

  专家最后提到预防措施,与猫、狗接触时避免被抓伤或咬伤,不慎被伤后立即用碘酊或莫匹罗星软膏涂搽局部,并对抓伤处附近淋巴结勤加观察。 (刘斌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