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孢菌素类作为一种新型抗生素,在临床上应用越来越广泛,但第一代头孢菌素如头孢羟氨苄可致肾损害,在临床上应引起重视。
1、病历摘要
患者,男,38岁。因肛周疼痛,坐、行困难而于2005年2月5日到我院肛肠科就诊。患者药物过敏史不详,曾有肾病史,通过雷公藤多苷片、蒙诺片、强的松、发酵冬虫夏草菌丝胶囊等抗炎、抗毒、抗免疫治疗痊愈。体格检查:体温37℃,呼吸14次/min,血压120/80mmHg,肝肾功能正常,肛周红肿,并有血性渗出物。诊断为急性肛周炎。积极给予抗炎、抗感染等对因、对症、支持治疗。遂考虑给予第一代头孢菌素类广谱抗生素头孢羟氨苄(某制药集团有限公司生产头孢羟氨苄,批号:041204)抗感染。但因患者患有肾病史,给药剂量酌情减量。每次给予 0.25g,每日3次口服,并用1/5000高锰酸钾溶液坐浴等门诊治疗处理。治疗3天后患者感腰部疼痛,继而出现血尿,随到我院门诊复诊,查体双肾区叩击痛,尿素氮8.8mmol/L(正常参考值为1.8~7.1mmol/L)诊断为急性药物性(头孢羟氨苄)肾损害而收住院。立即停用头孢羟氨苄,给予 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青霉素G钠800万U、5%葡萄糖注射液250ml+止血芳酸0.4g, 5%葡萄糖注射液500ml+止血敏0.5g,静脉滴注,口服雷公藤多苷100mg,白令胶囊2粒,每日3次,强的松片80mmg,每日1次,通过抗炎、抗毒、抗免疫治疗,痊愈出院。
2、讨论
头孢羟氨苄属半合成第一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抗菌机制类同于青霉素类,主要作用机制是竞争性地与细菌细胞壁上的转肽酶结合,阻碍细菌细胞壁的粘肽合成而使细菌细胞壁缺损而杀菌,因此为速效杀菌剂。其作用特点是抗菌谱广、作用力强、耐酸耐酶等。主要用于敏感菌感染所致的软组织感染、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败血症等。头孢菌素类作为一类新型抗生素,国内外发展极快,临床上第三代产品已广泛应用,研究已进展到第四代如头孢吡隆、头孢甲吡唑[1]等。但第一代头孢菌素的缺点是可损伤肾脏近曲小管而致肾毒性。因此,患者有肾病史或肾功能减退情况下,选用第一代头孢菌类抗生素要慎重。因此,如此例患有肾病史的患者,选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最好不用第一代产品,如一定需用,剂量需中等减少;有条件最好选用肾毒性低的第二代头孢孟多、第三代的头孢氨噻肟、头孢哌酮、头孢曲松[2]等药物。此类药物的肾损害的毒性作用,可能与药物的体内累积作用有关。特别是患者肾功能不全或减退时,一是从肾脏排泄的药物排泄减慢,二是低蛋白血症而使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率降低等使药物在体内累积而中毒。因此,如此类有肾病史的患者应用此类药物时,应注意观察,定期监测肾功能,有条件的并做血药浓度监测,以避免此类药物所致的药害事件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