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上市 全新改版

中国艾滋病患者积极自救 尽力减轻政府负担

2005-11-8 0:0 【

  在接受了免费的抗病毒治疗、逐渐走出了恐惧和绝望后,中国的艾滋病患者正在以各种方式进行生产自救,为政府减轻负担,同时为艾滋病防治尽一份力量。

  吴电宝,今年30岁,是湖北省大冶市金牛镇屏峰村的农民。

  1995年他外出卖血挣钱,2001年被确诊为艾滋病,当时已经奄奄一息。

  在大冶市“温馨家园”接受了检查和治疗后,吴电宝的身体逐渐恢复。然而,家里却没了收入来源,还欠下一堆债。“但是国家已经为我的病花了那么多钱,我不能‘躺’在政府身上过一辈子。” 吴电宝说。

  在农技人员的建议下,吴电宝在自家荒芜了的田地里种起了西瓜,取得了可喜的收入。后来“温馨家园”的医生又为吴电宝家修了猪圈,市民政局也为他买了饲料和猪苗,使他养猪的数量由3头增加到30多头。

  “今年初,我家不仅还清了债务,还吃上了可口的饭菜。我的妻子添置了新衣服,女儿也背上了新书包。我重新找回了自信,找回了做儿子、做丈夫、做父亲的感觉。” 他说。

  吴电宝开展生产自救的事情,在镇里很快传开。今年3月18日,“大冶市艾滋病人生产自救协会”成立,吴电宝担任会长,有12位艾滋病感染者参加。大家经常一起,相互帮工,督促服药,交流服药和生产的体会。

  据他介绍,现在12户协会成员中有5户养起了猪,2户种西瓜兼种粮,2户养鱼,2户开电麻木跑运输,1户承包工程兼做泥工,每人都有了自己的生产自救项目。预计年收入少的可达5000多元,高的可过万元。

  今年47岁的安徽省临泉县田桥乡农民郑秀芳,同样也是艾滋病患者。2004年7月,为了能使更多的病人克服药物治疗的副作用,坚持按照要求服药,提高治疗效果,郑秀芳当上了村同伴督导服药员,用自己的切身体会鼓励艾滋病患者按时服药。

  郑秀芳说:“我经常召集全村的艾滋病人,学习治疗知识、观看免费发放的宣传片,并通知他们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帮助提供教育、心理支持等。对于我和病友不了解的知识,我还请县里的专家来村里开展讲座。县里每月给我发放一定的工作补助。”一开始,一些服药人员因为药物的副作用,如全身皮疹、四肢麻木等症状,加之患病以后的悲观思想,常常不按要求服药。为打消他们的思想顾虑,郑秀芳利用自身和身边的成功治疗病例,耐心做他们的思想工作。

  由于郑秀芳也是艾滋病患者,她和病友们之间没有歧视,感情融洽。一年来,郑秀芳始终关爱督导她的同伴,不放弃生存的机会,村里艾滋病患者的服药率始终保持在100%,死亡率明显下降。后来,临泉县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办公室在全县5个艾滋病高发村推广了郑秀芳所在村的同伴督导服药模式,取得良好的效果。

  艾滋病患者的乐观向上和自救努力让中国的政府官员感到了欣慰和振奋。7日在郑州召开的全国艾滋病防治示范区经验交流会上,包括卫生部副部长王陇德在内的艾滋病防治官员对吴电宝、郑秀芳表示了赞赏。王陇德在大会上还特意点评了吴电宝的故事。

  河南省卫生厅副厅长刘学周也表示,艾滋病患者由以前的完全依赖政府生活到现在的生产自救,并以同伴督导的方式参与艾滋病防治工作,是一个由“输血”到“造血”的转变,这些做法令人高兴,值得鼓励和提倡。

  吴电宝说:“今后我还想养牛、养羊,并做好协会的工作,让更多的病友加入到协会中来。我不想完全依靠政府,更不想让别人看不起,渴望回到社会大家庭中去。希望全国所有的艾滋病人,携起手来,奋起自救,报答社会的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