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病特效药并不能有助于控制性病流行。美国的“性革命”在上个世纪60年代达到顶峰,这一性观念和性行为的转变实际上开始于40年代,或者还要早一些。二十世纪自然科学的飞速发展,动摇了宗教迷信,由于西方的性道德是基督教宗教戒律的一部分,因此在否定宗教的同时,也对性道德进行了摒弃。西方妇女为摆脱宗教封建束缚而提出的“性解放”,在争取经济、文化、政治等 社会地位平等的妇女权利时,却包括了反对宗教的性约束。这为我国的妇女解放运动在争取经济、文化、政治上的平等权利同时,提倡自尊自重很不一样。 根据美国著名性学家金赛的调查,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性乱现象已经很盛行。然而 ,实际上却还有不少人因慑于梅毒、淋病而不敢参与性乱。而40年代后期青霉素问世,治疗梅毒和淋病有了特效药。当时有人认为性病从此可以得到控制。
可是恰恰相反,性病特效药促进了“性解放”,原来畏惧性病的人,这时便有恃无恐地参与性乱,性病也即随之加速蔓延。美国疾病控制中心1950年得到报告的淋病发病数是30万例,50年代前期淋病有所下降,反映出青霉素的治疗作用。但是到50年代后期起,由于“性解放”引起的性乱,淋病发病迅速回升,60年代“性革命”高峰时期淋病发病率几成直线上升,1970年增加到62万例 .当时抗青霉素的淋球菌耐药菌株还极少,淋病发病人数猛增并非耐药之故。 此后能治疗淋病的抗菌药物虽越来越多,但1988年美国报告的淋病人数却上升到180万例。梅毒发病情况也只是稍稍好些。
由此可见青霉素作为淋病、梅毒的特效药,虽然可以挽救病人的生命,却不可能控制性病的发展。由于性道德的沦丧,人们在性行为上的放纵,青霉素更起到促成性乱和性病流行的反作用。从上个世纪40年代后期青霉素的出现,到60年代“性革命”的高峰,并不是时间上的偶合,而是直接的因果关系。
控制性病流行,只能依靠由性道德所维系的健康生活方式,而不可能依靠特效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