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肾小球肾炎(简称急性肾炎)是由免疫反应而引起的弥漫性肾小球损害,多数属于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炎。它是以急性发作的血尿、蛋白尿、浮肿、高血压或伴短暂氮质血症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综合征,有称为急性肾炎综合征(acute nephritic syndrome),儿童及青少年多见。
病因
尚未完全明 .已知某些因素可能导致急性肾小球肾炎。其中最常见的是β型溶血性链球甲组,其次是其他致病菌如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伤寒杆菌、白喉杆菌及病毒、疟原虫;另外去氧核糖核酸抗原、肿瘤抗原、甲状腺球蛋白抗原均可引起肾小球肾炎。但有急性肾炎患者,可找不到致病因素。
病理
大多数患者肾小球呈内皮细胞、系膜细胞弥漫性急性增殖,少数以渗出病变为主,另有少部分呈系膜、毛细血管型病变(膜一增殖型病变),严重时增生的系膜可将肾小球分隔成小叶状。偶有球囊新月体形成。电镜可见上皮下电子致密物呈驼峰状沉积,为本病的特征。但这一变化消失较快,发病三个月后即不易见到,这些沉积物多在上皮侧,有时在内皮下。免疫荧光检查,内含有免疫球蛋白,主要是IgG、IgM、IgA也可见到,同时也可有C3沉积,有时尚可见到链球菌抗原在系膜区沉积物中。
发病机理
急性肾小球肾炎不是病因直接对肾小球的损害,而是病因作为抗原所导致的一种免疫性疾病。现以链球菌感染后急性肾小球肾炎为例,加以说明。
当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后,链球菌体作为抗原,刺激机体B淋巴细胞产生相应抗体;当抗原稍多于抗体,可形成可溶性循环免疫复合物,而沉积于肾小球内皮下面致肾炎。有人认为链球菌胞膜抗原与肾小球基底膜间有交叉抗原反应性,即链球菌胞膜的相应抗体,亦可与肾小球基底膜相结合,由此激活补体系统,诱集白细胞,促使血小板释放第3因子及氧自由基的产生,使肾小球内发生弥漫性炎症。
此外,一些非免疫因素参与了肾炎的发病过程:如①激肽释放酶可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肾小球蛋白滤过增高,尿蛋白排出量增多。②前列腺素可影响肾小球毛细血管通透性。③血小板激活因子可诱导阳离子蛋白在肾小球沉积,促进尿蛋白排出增加,但肾炎的发病机理并不完全清楚,尚需进一步探讨。
如何治疗:
本病治疗旨在改善肾功能,预防和控制并发症,促进机体自然恢复。
一、卧床休息 急性肾炎卧床休息十分重要。卧床能增加肾血流量,可改善尿异常改变。预防和减轻并发症,防止再感染。当水肿消退,血压下降,尿异常减轻,可作适量散步,逐渐增加轻度活动,防止骤然增加活动量。
二、饮食和水分 水分的摄入量以尿量、浮肿、高血压程度及有无心衰综合来衡量,在急性期以限制水分为宜,但不宜过份,以防止血容量骤然不足。盐的摄入量在有明显水肿和高血压时,以限制在2g/d左右为宜 .蛋白质的摄入,血尿素氮低于14.28mmol/L(40mg/dl),蛋白可不限制:14.28~21.42mmol/L(40~60mg/dl)可限制到每日每公斤体重1.0g;21.42mmol/L(60mg/dl)以上,则每日每公斤体重0.5g,蛋白质以高质量蛋白为佳,如蛋类、乳类、瘦肉等。但一般主张进低蛋白、高糖饮食持续到利尿开始,待症状基本缓解后,恢复常规饮食。
三、抗感染治疗 肾炎急性期在有感染灶的情况下要给以足够抗感染治疗,无感染灶时,一般以不用为妥。使用抗菌素来预防本病的再发往往无效。
四、水肿的治疗 轻度水肿无需治疗,经限盐和休息即可消失。明显水肿者,可用速尿、双氢克尿塞、安体舒通或氨苯喋啶联合应用,一般间断应用比持续应用要好。
五、高血压及心力衰竭的治疗 高血压的治疗(参见高血压病一节)。血压明显升高者,不宜使血压骤降,甚至降到正常,以防止肾血流量突然减少,影响或加重肾功能不全。心力衰竭治疗(参见心力衰竭一节),因急性肾炎早期存在高血容量问题,应用洋地黄效果不一定理想,治疗重点宜在清除水、钠潴溜,减低血容量。
六、抗凝疗法 根据发病机理,肾小球内凝血是个重要病理改变,主要为纤维素沉积及血小板聚集。因此,在治疗时,可采用抗凝疗法,将有助于肾炎缓解。具体方法:①肝素按0.8-1.0mg/kg体重加入5%葡萄糖液250ml,静滴,每日1次,10-14次为一疗程,间隔3-5天再行下一疗程,共2-3个疗程。②潘生丁50-100mg每日3次。③丹参20-30克静滴,亦可用尿激酶2-6万u加入5%葡萄糖液250ml静滴,每日1次,10天为一疗程,根据病情进行2-3个疗程。但宜注意肝素与尿激酶不可同时应用。
七、抗氧化剂应用 可应用超氧歧化酶(SOD)、含硒谷胱甘肽过氧化酶及维生素E.①超氧歧化酶可使O-转变成H2O2,②含硒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SeGsHPx),使H2O2还原为H2O.③维生素E是体内血浆及红细胞膜上脂溶性清除剂,维生素E及辅酶Q10可清除自由基,阻断由自由基触发的脂质过氧化的连锁反应,保护肾细胞,减轻肾内炎症过程。
八、中医治疗 按1977年北戴河肾炎座谈会中医分型如下。
风寒型:发病急,恶寒、发热、咳嗽、头面浮肿、尿少、血压高、舌苔薄白、脉浮紧。治则宣肺利水。处方:麻黄、杏仁、麝干、桑皮、茯苓、车前子、冬瓜皮、生姜、口渴加生石膏。
风热型:发热不恶寒、咽喉肿痛,面部轻度浮肿,舌苔薄黄,尿短赤涩,可见肉眼血尿。治则疏风清热,凉血解毒。处方:连翘、银花、桑叶、菊花、蒲公英、薄荷、生石膏、花粉、赤芍、鲜茅根。
湿热型;可有发热、唇干口苦、舌苔黄、脉滑数、尿少色红、头面或全身浮肿。治则清热利湿或清热解毒,处方:苍术、黄柏、防已、猪苓、茯苓皮、商陆、大腹皮、木通、泽泻、赤小豆、椒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