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肱骨髁上骨折术后康复治疗56例体会

2005-1-10 12:58 【

  肱骨髁上骨折是儿童最常见的骨折,易遗留肘关节功能障碍及肘内翻畸形。1998年4月~1999年2月我院对56例小儿肱骨髁上骨折,术后进行康复治疗,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56例,男32例,女24例。年龄2~14岁,平均8岁。高处坠落伤41例,交通事故伤15例。左侧37例,右侧19例。伸直型34例,屈曲型22例。闭合骨折52例,开放骨折4例。合并血运障碍3例(均系肱动脉受压)。正中神经损伤1例。

  2 治疗方法

  2.1 骨折复位 骨折切开复位,克氏针交叉固定,入路分后正中入路,外侧入路两组:前者舌形瓣切断肱三头肌,后者经肱三头肌、肱肌间隙进入。术后屈肘位石膏外固定3~4周。

  2.2 康复治疗 去除外固定石膏后行康复治疗,体疗前先做蜡疗、水疗。蜡疗用40℃~48℃蜡袋外敷肘关节,2次/d,每次30min.水疗用40℃~60℃温水浸泡肘关节,2次/d,每次60min.对皮肤感觉障碍者,蜡疗、水疗温度控制在35℃~40℃为宜,以防烫伤。

  2.3 功能锻炼 功能锻炼以主动锻炼为主,避免强力的被动活动,配合使用器械及生活训练。10d为1疗程,可行数疗程,运动范围改善以1°~2°为宜。

  具体方法:患者坐在桌前,上臂平放桌上,主动练屈伸;患肢上臂平放桌上,健手握住患手,辅助进行屈伸练习,以不觉剧痛为度;利用哑铃主动练习屈伸,重量为0.5~4kg,每周递增0.5kg;双肘屈曲靠近胸壁、双手握筷子、做前臂旋前、旋后运动,患肘对比健肘,每日运动范围改善1度为宜;生活训练:拧毛巾(练旋转),系鞋带(练伸直),解扣,吃饭,梳头,穿衣(练屈曲、旋转)。

  3 治疗结果

  3.1 疗效评定标准 优:肘关节活动度改善>31°。良:肘关节活动度改善11°~30°。中:肘关节活动度改善1度~10度。差:肘关节活动度无改善。

  3.2 结果 治疗结果见表1.

  表1 56例康复治疗结果

 

例数

优(%)

良(%)

中(%)

差(%)

后正中入路

21

13(61.9)

4(19.1)

3(14.2)

1(4.8)

后外侧入路

35

31(88.6)

3(8.6)

1(2.8)

0(0)

外固定>3周

24

14(58.3)

5(20.8)

4(16.7)

1(4.2)

外固定3周

32

26(81.3)

4(12.5)

2(6.2)

0(0)

损伤重

12

4(33.3)

4(33.3)

3(25)

1(8.3)

损伤轻

44

37(84.1)

6(13.6)

1(2.3)

0(0)

  损伤重(软组织肿胀重,粉碎性骨折)

  损伤轻(软组织肿胀轻)

  4 体会

  4.1 影响康复治疗结果的因素 损伤重:软组织损伤重、粉碎性骨折,效果差;手术因素:后正中入路损伤肱三头肌连续性,需外固定4周,不利于早期康复,易致关节粘连,使屈伸受限,康复结果差。后外侧入路损伤小,康复快。术中操作精细,止血彻底,减少局部渗出、粘连,利于康复。内固定牢固,外固定时间短,康复治疗时间越早越好。

  4.2 理疗的意义 蜡疗具热效应、滑润、机械压迫三大作用,可消肿、软化瘢痕、松解粘连且热作用持久。

  水疗可减轻挛缩、软化组织、增加肌腱、肌肉、韧带的弹性,改善关节活动度、改善肌肉萎缩。

  在理疗基础上进行体疗,可事半功倍。

  4.3 康复治疗注意事项 伸肘功能恢复比屈肘恢复快。因其可借体位、重力帮助恢复。应帮助患者克服急于恢复伸肘功能的错误心理,多练屈肘功能。

  对屈肘功能恢复困难的应行屈肘牵引。患者平卧位用砂袋固定患侧上臂,屈肘牵引重量为2.5~8kg(由轻到重),每次牵引15~20min.2次/d,10d为1疗程;康复治疗时禁忌推拿、按摩,避免加重局部损伤,造成骨化性肌炎,使肘关节致障;生活训练既可增加兴趣,又以可增加信心、应予重视。

  康复治疗时医生应耐心解释,随时指导,帮助患者克服惧痛心理,认识到康复治疗是长期过程,功能恢复常有反复。应坚定信心,不急于求成,每d改善1°~2°为宜,避免暴力,造成新的损伤。

  作黑龙江省七台河市医院·闫宏图 周淑芝 郭鸿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