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探讨一种较好的锁骨骨折修复术的麻醉方法,本组55例采用高位肌间沟阻滞用于锁骨骨折克氏针固定,取得满意的麻醉效果,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共55例,男31例,女24例,年龄18-65岁,ASA I-II级,手术时间最短30分钟,最长70分钟,麻醉前常规肌注阿托品,鲁米那钠,局麻药1.5%-2%利多卡因15毫升,无禁忌者加1:20万肾上腺素。
2 麻醉方法
患者仰卧,头偏向健侧,结合解剖标志即肌间沟在颈外浅静脉内侧,在前斜角肌与中斜角肌之间,在锁骨中1/3内,令患者深吸气肌间沟更明显,在肌间沟顶点相当于锁骨上3厘米处进针,针尖向内下,脚侧推进,约1.5-2厘米时有一轻微突破感即是穿刺成功的依据,回抽无血及脑脊液后注入麻药,但在注药时应压住穿刺点下方肌间沟,促使药液向上扩散。术中常规监测无创血压,脉搏,呼吸及血氧饱和度。
3 效果
术中完全无痛45例,轻度疼痛需辅助杜冷丁50毫克成手术者10例,无任何并发症。
4 体会
根据臂丛腋鞘与颈丛的相连通,采用高位肌间沟阻滞,并压住穿刺点下方的肌间沟,迫使药液向上扩散阻滞到颈神经丛,使锁骨上神经所支配的锁骨区域和肩部的皮肤均无痛。但如果穿刺深度过浅,未能进入鞘内,会出现阻滞不全。笔者体会到本法解剖标志清楚,位置表浅,定位容易,穿刺过程均有一轻微突破感,局麻药量少,麻醉效果确切。并发症少等优点。本法成功的关键在于正确确定穿刺点的位置,并以进针深度和突破感作为穿刺成功的依据。且在注药时压住穿刺点下方,一次穿刺便能成功,无需强求寻找异感或横突,从而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福建省泉州市中医院·邱琼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