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和害怕是幼儿期最常见的情绪反应,此种情绪反应因个人经验不同而有不同之表现。有些孩子是天生就退缩、易怕、少讲话、害羞,有些孩子习惯性黏着父母不放,无法忍受因父母分离带来的恐惧。尤其是父母离婚、暴力家庭、意外事件的孩子,更易造成心生恐惧不安之心理问题。
恐惧来自于分离焦虑
孩子的害怕有阶段性的发展上八个月大的幼儿开始害怕陌生的脸孔,排斥陌生的人、事、物,并且出现与父母的分离焦虑。随着此种分离焦虑的发展,伴随着害怕动物与黑暗的心理现象。马尔克斯(Marks)认为幼儿对分离与动物的害怕是一种生存竞争和自我防御机能造成的,很难完全去超越它。
恐惧来自于心理幻想
黑暗是造成孩子恐惧心理的重要因素。小孩的心灵世界中普遍存有对黑暗恐惧的心理,此种心理部份来自于父母不正当的恐吓、神话鬼怪之说。因而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父母应切忌将孩子关在黑暗的场所或施以惊吓,以免加深孩子心理方面的恐惧。
孩子的恐惧来自于原始的分离焦虑与心理幻想,在处理孩子此种心理反应与情绪发展时,可循下列途径:
1.适当的协助
2.父母应让孩子从行动中熟悉害怕的事物。例如孩子不敢接近的人、事、物,父母可以从旁协助,使其认识了解,进而培养好奇心,了解陌生的人、事、物,再进而接受。
3.减少恐惧情境
4.在性别上,女孩子似乎比男孩子容易出现害怕的情绪。此种反应一则来自于先天的因素;一则来自于父母的教养态度,父母从小灌输男生须坚强、勇敢;女生须文静、文雅等不当性别刻板印象及扭曲的两性关系。
5.此外,有些恐惧是由不愉快或危险的经验或事件引起的。例如虐待、排拒之父母、社会的隔离、家中不断迁移、奇特的事物等,都会引起孩子恐惧的情绪。
6.恐惧疏解
7.孩子的恐惧源自父母的观念,而父母的态度也深深影响孩子学习克服的能力。此外,和环境经常互动的经验也能降低孩子的恐惧,称为“压力免疫”。其主要的意义是让孩子早些暴露在害怕的来源(物品或情境),并有机会说出自己的感受,透过此种情境的呈现,了解孩子的想法。
8.审慎处理分离焦虑
9.孩子平日依赖父母,渴望父母的爱。因而当父母要离开孩子的视线之外时,孩子会以哭闹哀怜的方式,使父母不忍而马上放弃离开。孩子在无形中学到如何抗议使父母屈服,如果父母此时能以坚定的语气告诉孩子,离开的时段和何时回来接他的保证,将有助于孩子了解分离的界线,增强对父母的信任,进而加强忍耐的能力,同时也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10.反之,父母若因为无法忍受孩子分离时哭闹的压力而采取各种无效的措施,如以贿赂方式转移孩子的注意力,例如乖孩子有糖吃,测孩子将更没有安全感,依赖性更大,问题将更形严重。
如果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因经验而引起的恐惧,如对动物、大声吵闹、昆虫……等,父母要协助孩子突破心理障碍去克服它、面对它。以渐进方式引导孩子熟悉害怕的事物,或从旁伴他度过恐惧的情境,以沈着、安全、鼓励的态度陪伴孩子。使其恐惧的心理能减低,并建立正确、健康的心态。